水务数字化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供水系统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础,供水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供水企业自身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形象。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对应二级指标“城市功能提升”中的三级指标“供水系统”的考核,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从水源地监测到龙头水管理的整个供水过程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制定合理的信息公示制度,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当前,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水务信息化工作也在中国城市供水企业中相继开展起来,一些自来水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各自建立了营业收费系统,SCADA系统、管网GIS系统以及水质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由于这些系统大多由多个软件公司开发,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的处理和利用只局限于本部门;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也无法进行深入数据挖掘应用,造成信息孤岛。
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水务的大背景下,结合水务行业信息化发展经验,各自来水公司应当充分利用云计算和数据技术构建一体化、可扩展的水务综合运营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和信息规划,通过水务综合运营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增强对供水业务的运营和监管的能力,实现城市供水智慧运作,
提高供水企业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基本的业务系统建设还不完善,如分区计量系统、二次供水管理系统、巡检维修系统、用户报装系统等需要加紧建设;
2、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信息挖掘;
3、尚未建立适合公司自身情况的信息化指导运营的思路和信息化建设标准;缺少有力的运营管理整合工具。
(二)需求
1、制定公司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即以智慧水务运营平台为核心前提统一各业务系统建设的标准;
2、建立企业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对企业各业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和集成管理,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全面监控、综合分析和应急指挥。
三、建设目标
以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供水企业所有数据资源、通讯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建立集供水各专题信息服务于一体的
供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快速构建面向供水企业综合运营监管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共享,实现供水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实现供水业务监控、管理、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可视化与联动化,最终建成供水企业网络化办公,使企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与互惠互赢,改变现有各业务系统分散工作的局面,为供水企业的综合信息化监管开创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与模式,最终建成具有各供水企业特色的智慧水务综合运营平台,为企业的运营、调度指挥、分析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具体分目标体现在:
集成各供水业务支撑系统,实现数据的有效集成,为供水企业各部门间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奠定基础;
将不同供水业务进行有效互联,进行跨业务的综合运营分析,实现面向供水企业宏观层面的综合运营监管与调度指挥决策(可同时实现对管网、用水户、供水量、水质、工程等运营信息的管理;巡检时间、漏水、爆管、用户投诉等异常信息进行浏览、监控查询、展示和分析);为企业运营提供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综合分析手段,为供水综合应急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方便企业随时掌握供水企业的宏观运营情况。
四、功能设计
(一)系统框架
针对自来水公司的现状和需求,遵循SOA架构进行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数据管理工具、业务服务、综合应用和标准规范与安全保障体系等七部分,如下图所示:
1.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PC客户端、智能手机、监控大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防护软件、中间件,局域网、VPN、无线网等基础软硬件网络环境。
2.业务系统:除了已经建设的管网GIS、SCADA、热线、营业收费等业务系统外,还将扩展巡检抢修系统、短信平台、工程管理系统,来实现各业务领域工作的日常开展,要同时遵循运营调度数据中心和运营调度指挥平台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的要求。
3.数据资源:重新规划整理构建集成地形数据库、管网数据库、
运营调度运行数据库;建立各类文档、图片、表格、视频等文件资源库,存放非结构化数据;集成整合在线监测数据库和各领域业务数据库。
4.数据管理工具:提供地形图管网图的更新维护工具,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更新工具,后台分析汇总工具,以及双机热备数据同步更新工具。
5.业务服务:采用面向资源的标准SOAP、REST服务,提供GIS查询分析服务、实时数据监测服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