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docx
文件大小:16.2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2.74千字
文档摘要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作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关键领域,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以下将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厚植文化根基,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灵魂,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在讲解古诗词时,除了分析诗词的格律、意象和情感,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不仅让学生感受诗人豪放不羁的情怀,还可以介绍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饮酒文化,以及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气节,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浪漫主义和人格魅力。

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书法、诗词朗诵、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在书法课上,学生通过临摹经典碑帖,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书写的韵律美,体会古人在笔墨间传递的文化精神;在诗词朗诵活动中,学生以声传情,在抑扬顿挫中感受诗词的韵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制作节日手工艺品、讲述节日故事,了解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二、强化实践训练,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准确表达思想、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

阅读是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文学巨匠的文字中汲取养分。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荷塘景色,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定期进行分享交流,促进语言素材的积累与内化。

写作是检验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中命题单一、评价刻板的模式,创设多样化的写作情境。比如,开展“新闻小记者”活动,让学生模拟记者身份,针对校园热点事件进行采访和报道写作;举办“创意写作大赛”,给出奇幻的故事开头,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在写作评价方面,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博客,记录生活点滴和思想感悟,在日常写作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它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文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提出“孔乙己为什么至死都不愿脱下长衫?”“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归纳、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观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引导,即使观点存在偏差,也应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修正,而不是直接否定。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家乡文化探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最后以报告、手抄报、PPT等形式进行展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技能,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展示环节往往会有独特的创意,如用漫画形式展现家乡的传说故事,用短视频记录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四、融入审美教育,增强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升华,它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