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六单元 第1课时 加法模型(加减关系)(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024).docx
文件大小:17.2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3.4千字
文档摘要

第六单元第1课时加法模型(加减关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明确何时用加法、何时用减法,提高运算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法求总数、减法求部分数的原理。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是用加法还是减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初步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在将计算技能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时仍存在以下特点:

从认知基础看,学生能通过直观情境理解“合并”“添加”等加法意义(如看到“原来有5盒,又拿来1盒”可自然联想到加法),但对“求原来数量(如领走6个剩5个,求原来有多少)”这类逆向加法问题理解存在困难,需借助画图或实物操作建立“部分+部分=整体”的模型。

在减法应用方面,学生对“谁比谁多(少)几”的比较问题容易混淆运算方法,常因未能准确区分“总数”与“部分数”而误用加法(如直接将12与9相加求相差数),需通过圈画“同样多部分”和“相差部分”的直观操作,帮助其理解“大数减小数”的算理。

从学习习惯看,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小组讨论时易出现表述不完整(如提出“一共有几朵”未明确对象)、倾听意识较弱等问题,需教师通过追问“谁能补充完整”“他的想法哪里合理”等引导互动。此外,部分学生在解决“看书页数比较”等需要间接推理的问题时(如通过“剩余页数少则已看页数多”判断谁看的多),逻辑转换能力不足,需借助生活经验类比(如“吃的越多,剩下的越少”)辅助理解。

整体而言,教学中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情境创设,通过“操作—表达—归纳”的梯度设计,逐步突破“逆向加法”和“比较关系”的理解难点,同时强化“读题—画图—验证”的解题步骤指导,培养有序思维习惯。

【核心素养】

本节课聚焦一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情境探究与问题解决,着力发展以下能力:

在数感与运算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合并两部分求总数”“已知总数与部分求另一部分”等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法模型(部分+部分=总数)”和“减法模型(总数-部分=部分)”,建立加减法与实际数量关系的直接关联,强化对运算意义的本质理解,提升根据问题选择合理运算的能力。

在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层面,通过画图表示“一班与二班小红旗数量关系”“剩余页数与已看页数的逆向关联”等活动,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借助图形分析“同样多”“相差量”“总量与分量”的结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用直观手段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问题解决与创新意识维度,创设“提出加法/减法问题”“分析谁看的书多”等开放性任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情境、发现问题,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如通过剩余页数推理已看页数的多少),培养主动质疑、灵活转化问题的创新思维,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此外,小组讨论中通过“表达问题—倾听辨析—修正思路”的互动,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素养,实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的核心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数学乐园!在数学乐园里,藏着许多需要用加减法解决的小问题,你们有信心挑战吗?

生(齐):有!

师:(出示课件情境图:超市货架上有5盒牛奶,售货员又拿来1盒)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原来有5盒牛奶,又拿来1盒,现在有几盒?

师:真棒!这个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加法模型(加减关系))

学习任务一:用加减法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提出

师:(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左边3朵花,右边4朵花;原来有一些篮球,领走6个,剩下5个)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试着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二)小组活动要求

四人一组,每人轮流提出一个问题,其他成员判断是否用加法解决。

讨论: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用加法计算?

(三)学情预设

预设1:学生可能提出“左边有3朵,右边有4朵,一共有几朵?”,但表述不完整。

引导:追问“一共有几朵花”,强调问题要明确对象。

预设2:对于“原来有一些篮球”的问题,学生可能困惑“原来的数量未知怎么算”。

引导:通过画图(用“?”表示原来的数量),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