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影子》教案
一、教学内容来源
山东科学技术版(202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影子》
第一课《有趣的影子》。
二、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1.价值体认:通过对影子现象的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到影子在生活中的趣味性和
实用性,认同综合实践活动对自身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对自然现象探索的积
极态度,增强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热爱,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索价值观。
2.责任担当:培养学生在探索影子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探索行为负责,尊重科
学事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关心小组共同的探
索目标,增强对小组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角色和责
任。
3.问题解决:让学生在观察影子、探索影子形成原因等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多种
方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创意物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影子的特点进行创意活动,如影子游戏、
影子绘画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想法通过实际操作转化为具体作品,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物化水平。
5.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观察、记录、实验等探索影子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影子形成的条件和特点;观察和探索影子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理解影子形成的原
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将影子的
特点与创意活动相结合,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观察法
六、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1.展示现象:教师在教室前方的墙上用手电筒照射一个玩偶,让玩偶的影子出现
在墙上。然后不断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让影子发生各种变化,如变大、变
小、变长、变短、变形等。
2.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墙上出现了什么呀?(引导学生说出影子)那这
个影子怎么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还会变形状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呀?
3.引导思考:让学生观察影子和玩偶、手电筒之间的关系,思考影子是怎么产生
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趣的影子。
4.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影子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学生对影子
现象的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认识影子(8分钟)
1.自主观察与分享: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自己的影子,观察自己影子的形状、大
小,感受影子和自己身体的关系。然后请几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说一说自己的发
现,比如影子和自己的形状差不多,但是颜色是黑色的等。
2.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一些不同物体的影子图片,如大树的影子、高楼大
厦的影子、动物的影子等,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影子的特点,进一步感受影子的
多样性。
3.小组讨论-影子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影子都有哪些共同的特
点。教师在各小组巡视,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
4.小组代表发言: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预设学生回答影子的特点
可能有: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面;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轮廓相似;影子都是
黑色或深色的等。
5.教师总结:教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总结,明确影子的特点,强调影子是由于物
体遮挡了光线而形成的,它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侧,并且和物体的形状相似。
6.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分享、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直观、全面
地认识影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探索影子形成的条件(10分钟)
1.实验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包括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如
圆形、方形、三角形的积木)、白色卡纸。
2.教师演示:教师先进行示范实验,将手电筒打开,照射在一个方形积木上,让
积木的影子投射在白色卡纸上。然后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保持手
电筒和物体的距离不变,观察影子的出现情况等。
3.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物体
在白色卡纸上形成的影子。并思考影子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
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4.小组讨论与总结: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影子形成的条件。各小
组代表发言,预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