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在教育持续革新的浪潮中,2025年小学美术新课标正式出台,这无疑为小学美术
教育领域注了全新活力,开辟了崭新路径。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深研习与
领悟新课标,乃是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美育目标的核心所在。通过对新旧课标的深度
剖析以及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我对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与
感悟。
一、新旧课标对比:感知教育理念的蜕变
(一)课程质与定位的演进
旧课标多将小学美术课程定义为培养学生绘画技能的学科,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
础的绘画技巧,如线条勾勒、色彩调配等,以提升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而2025年新
课标则将美术课程定位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它涵盖了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
美情趣培养以及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美术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绘画技能的传授,而
是被视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旧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可能会把大量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素描技巧,让
学生反复临摹几何形体,以达到精准的造型表现。而新课标下,在素描教学时,教师
不仅会关注学生对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绘画技巧的运用,还会引导学生去感知物体的质
感、光影变化所传达的情感,鼓励学生通过素描表达自己对物体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使美术学习成为学生情感抒发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课程理念的革新突破
1.从技能本位迈向素养本位:旧课标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侧重美术技能的系统性传
授,教学过程常围绕绘画、手工制作等具体技能展开,学生更多是机械地模仿与练习,
以掌握特定的技能为学习目标。新课标则明确倡导素养本位的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
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
理解。这意味着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综合性的素养提升,让学生在学习
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在教授“色彩的运用”这一内容时,以往按照旧课标,可能只是单纯地讲解色彩的
三原色、三间色以及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色彩填涂练习。学
习新课标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色彩调研活动,让他们观察生活中不同场景、不同季
节、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运用,分析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运
用所学的色彩知识,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创作一幅表达特定主题的色彩作品。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色彩运用的技能,还提升了图像识读能力、审美判断能力
以及创意实践能力,实现了从技能学习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2.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旧课标下的美术课程,各教学板块相对独立,教
学内容有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学科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美
术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有效的关联。新课标则大力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积极
鼓励打破学科界限,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引导学生
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美术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校园文化墙设计”这一项目时,我与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先根据语文课
本中的经典诗词进行创意构思,然后运用美术知识设计文化墙的布局、色彩和图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诗词文化的理解,又锻炼了美术设计能力,还学会了
如何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通过这样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
地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拓展
1.融入新兴艺术形式与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如
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新课标紧跟时代步伐,将这些新兴艺术形式纳课程内容,
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新课标更加
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强调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了
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国际视野。
在课堂上,我会引一些数字绘画作品、动画短片等新兴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
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和独特魅力。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世界艺术之旅”活动,让他们
分组研究不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