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2025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应运而生,它犹如一盏明灯,我们
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我收获颇丰,对小学语文教学
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悟。
一、核心素养统领:从“知识本位”到“育人向”的华丽转
身
新课标首次提出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纲领,
这一变革意义深远,标志着语文教育从传统的单纯知识积累模式,全面转向对学生进行全人培
养的新轨道。
文化自信被置于核心素养的首位,凸显了其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渗透其中。例如,在古诗文教学方
面,其占比已提升至30%-40%,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背诵,而是强调
“理解-认同-传承”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深入过程。在教授《静夜思》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
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他们体会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中“思乡”这一永恒主题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语言运用方面,更加注重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辩论、
采访等,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不断提升表达逻辑和语言运用能力。在一次以“小学生是否应该
拥有手机”主题的辩论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他们的语言表达更
加流畅、逻辑更加严密,真正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了实际情境中。
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批判性与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大胆发表自
己的独特见解。在阅读《皇帝的新装》时,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上所强调的讽刺皇帝的愚蠢
和虚伪之外,还能从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审美创造则需要通过经典作品的熏陶,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审美感知力。在欣赏古诗词的
优美韵律、现代散文的细腻情感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与语文的融合中,让学生感受美、
创造美。
二、学习任务群重构:打破单篇教学的碎片化困境
新课标创新性地提出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
意表达”等。这一举措旨在要求教师以主题核心纽带,有机整合学习资源、精心创设学习情
境并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从而打破传统单篇教学所带来的碎片化弊端。
以“人与自然”主题的学习任务群例,教师可以巧妙串联相关文本,如《桂林山水》
《鸟的天堂》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公园、动物园等地,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最后,组织学生撰写生态报告,将阅读、写作、口语
交际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深度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任务群学习,学生对“人与自然”这一主
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灌输式”到“探究式”的积极探索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深刻变革,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逐步转
变以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
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弓I导他们
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提问:“诸葛亮什么要选择用草船
借箭这种方式?如果是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
深入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
中,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评价体系的更新:全面、多元、发展性评价的积极构建
新课标强调构建全面、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衡量学生学习
成果的唯一标准。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情
况。
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
相结合。课堂表现评价可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合作能力等;作业评价不仅要关注
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