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有趣的石头画》说课稿.docx
文件大小:13.3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1.59千字
文档摘要

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有趣的石头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石头画是一种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中班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表现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的要求。本次活动通过将平面绘画与立体造型相结合,既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又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是自然材料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

二、说学情

中班幼儿(4-5岁)正处于绘画的象征期向图示期过渡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手部小肌肉群发展迅速,具备基本的涂色能力

2.对立体事物有强烈兴趣,喜欢探索不同材质的创作

3.注意力持续时间约15-20分钟,需要趣味性活动支撑

4.初步具备同伴交流评价意识,但需要教师引导

三、说活动目标

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制定三维目标:

1.认知维度:通过实物观察与作品欣赏,感知石头立体造型带来的特殊美感(对应活动重点)

2.能力维度:运用平涂、点画等技法完成石头装饰,达成90%幼儿能独立完成基础图案(突破活动难点)

3.情感维度:体验自然材料创作的乐趣,产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四、说活动准备

遵循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理念:

1.经验准备:提前组织户外捡石头活动

2.物质准备:

-自然材料:清洗消毒的鹅卵石(人均3-5块)

-绘画工具:水粉颜料套装(红黄蓝三原色+黑白)、扇形笔/棉签套装

-辅助材料:吸水海绵、防护围裙、作品展示架

3.数字资源:自制微课视频(含快进功能的创作过程演示)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支架式教学法:通过图片支架-视频支架-实物支架三层支持系统

2.游戏化教学法:创设石头变形记情境贯穿全程

3.差异指导法:预设基础型(水果系列)与挑战型(动物造型)两种创作方案

(二)学法引导

1.多通道感知法:视觉(观察)-听觉(讲解)-动觉(操作)协同参与

2.试误探究法:鼓励自主尝试不同握笔姿势对涂色效果的影响

3.同伴学习法:设置小老师互助环节促进经验共享

六、说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呈现魔法石悬念:展示普通石头与装饰后的对比组图,引发认知冲突:这些漂亮的图画是怎么变出来的?通过设疑激发探究欲望。

(二)深度感知(5分钟)

实施观察四步法:

1.触觉体验:传递观察石头的形状、纹理

2.视角转换:示范不同摆放方向呈现的造型可能性

3.色彩分析:对比平涂与留白的视觉效果

4.创意联想:开展石头像什么的头脑风暴

(三)技法突破(7分钟)

采用微课示范+关键步骤定格策略:

1.平涂技法:强调先边缘后中心的涂色顺序

2.色彩叠加:演示吹干-覆盖的防混色技巧

3.点画装饰:对比棉签不同角度产生的点状变化

(四)自主创作(15分钟)

实施分层指导:

1.基础层:提供水果图例模板

2.提高层:鼓励设计表情包/简单图案

3.创新层:尝试组合石头创作故事场景

教师采用3B指导法(Brief提示-Behavior示范-Back退后观察)

(五)多维评价(5分钟)

构建彩虹评价体系:

1.自评:用贴纸标注最满意的部分

2.互评:开展发现美的眼睛交流活动

3.师评:采用发展性评价语言(如如果...会更...句式)

七、说活动延伸

1.户外游戏:开展石头叠叠乐建构游戏

2.家园共育:发起亲子石头故事汇征集

3.环境创设:打造石头画廊主题墙

八、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低结构材料+高自主创作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能力。但在个别化指导方面,可增加色彩选择提示卡等可视化支持工具,帮助能力较弱幼儿突破选色困境。未来可尝试将AR技术融入石头画创作,增强虚实结合的创新体验。

(说课总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配合PPT呈现关键环节示意图与幼儿作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