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传染病防护教育教案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13
目录
CONTENTS
01
传染病基础认知
02
个人防护核心方法
03
班级卫生管理策略
04
健康习惯养成教育
05
应急处理与协作
06
互动教学实施方案
01
传染病基础认知
常见传染病类型与特征
流行性感冒
水痘
手足口病
腮腺炎
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
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儿童易感。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儿童易感,表现为低热、皮疹等。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表现为腮腺肿大、发热等。
病原体传播途径解析
病原体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体液、排泄物等,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常见于肠道传染病。
通过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如蚊、蜱等。
空气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粪-口传播
虫媒传播
易感人群与症状识别
易感人群
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易感染。
01
症状识别
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如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
02
潜伏期观察
注意识别传染病的潜伏期,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03
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接触史。
04
02
个人防护核心方法
正确洗手步骤与时机
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等。
洗手时机
用流动水淋湿双手,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搓洗至少20秒,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
洗手步骤
口罩佩戴与更换规范
佩戴口罩时机
口罩更换
佩戴口罩方法
进入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区,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
先洗手,将口罩的固定带固定在耳后,调整口罩的上下位置,使鼻梁处的金属条贴紧鼻梁,然后调整口罩的密合度,避免漏气。
口罩变湿或变脏时及时更换,佩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4小时。
避免接触高危行为指导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
与人交往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飞沫传播。
不接触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不共用物品。
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
保持社交距离
不接触患者
03
班级卫生管理策略
每天对教室、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消毒,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桌椅、门把手等易接触部位。
定期清洗玩具、教具、图书等物品,使用紫外线消毒箱或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餐具使用后立即清洗,用高温蒸汽或紫外线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每周对睡具进行日光晾晒或紫外线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
日常消毒流程与标准
环境消毒
物品消毒
餐具消毒
睡具消毒
教室通风频率与要求
通风频率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通风时段
选择课间、午休等时间进行通风,避免直接吹风对着学生。
通风方式
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确保空气新鲜。
通风后的处理
通风后及时关闭窗户,防止外界灰尘和噪音进入教室。
集体活动防护预案
活动前准备
异常情况处理
活动过程管理
提前了解学生身体状况,避免带病参加活动;准备充足的洗手液、纸巾等卫生用品。
控制活动规模和时间,避免过度聚集;保持学生之间的距离,防止交叉感染;及时清理活动现场,保持环境整洁。
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立即隔离并送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疫情不扩散;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配合做好后续防控工作。
04
健康习惯养成教育
咳嗽礼仪与纸巾使用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防止飞沫传播病菌,保护他人免受感染。
正确丢弃使用过的纸巾
教导孩子养成咳嗽礼仪习惯
避免污染环境,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
在家庭中树立榜样,加强孩子对咳嗽礼仪的认识。
1
2
3
饮食卫生注意事项
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有效去除手部病菌,防止“病从口入”。
餐前便后洗手
食用前彻底清洗,去除表面附着的农药和病菌。
瓜果蔬菜要洗净
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和病菌感染。
不吃变质食物
身体异常主动报告机制
发现孩子体温异常时,及时报告给老师或家长,以便及早处理。
如有发热、咳嗽、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因病请假后,需持医生开具的康复证明方可返校,防止病菌传染。
体温异常及时报告
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病假后返校证明
05
应急处理与协作
疑似病例隔离流程
6px
6px
6px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症状,应立即将患儿隔离到安全区域,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立即隔离
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及时送医治疗。
跟踪病情
及时通知患儿家长,并告知病情及隔离措施,确保家长了解并配合。
通知家长
01
03
02
经医疗机构确认无传染风险后,方可解除隔离措施。
隔离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