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预防传染病PPT课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日常预防措施
01
传染病基础知识
03
卫生管理规范
04
应急处置流程
05
家园协同防控
06
健康教育活动
01
PART
传染病基础知识
常见幼儿传染病类型
常见幼儿传染病类型
手足口病
麻疹
流行性感冒
水痘
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咽喉分泌物(如唾液、痰和鼻涕)和疱疹液、粪便等经口感染。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传播。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患者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传播。
如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
如手足口病、水痘等,病原体存在于患者疱疹液、粪便等排泄物中,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物品传播。
如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或手等,再进入易感者消化道而感染。
如乙脑等,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而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病原体传播途径解析
空气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粪-口途径传播
虫媒传播
观察体温变化
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发热症状,且热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
注意皮疹出现
许多传染病都会伴随皮疹,如麻疹、水痘等,要注意观察皮疹形态、分布及出现时间。
呼吸道症状
流感、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常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手足口病、肠道传染病等,常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识别方法
02
PART
日常预防措施
幼儿个人防护要点
在公共场所或疫情高发期,给幼儿佩戴医用口罩,减少飞沫传播。
戴口罩
衣物增减
营养均衡
定期体检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或过热。
加强幼儿营养,多吃蔬菜、水果,提高免疫力。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手部卫生规范教学
洗手时机
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时机,如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等。
01
洗手方法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清洁。
02
手部消毒
在无法洗手的情况下,可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03
保持手部干燥
洗手后及时擦干,避免手部潮湿,减少细菌滋生。
04
环境消毒频率标准
教室消毒
每天对教室进行湿式清扫,定期使用紫外线灯或化学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
01
玩具消毒
玩具应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清洗和消毒,可使用含氯的消毒剂浸泡或擦拭。
02
餐具消毒
餐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可使用开水煮沸或蒸汽消毒。
03
环境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04
03
PART
卫生管理规范
教室日常清洁流程
清洁地面
每天打扫教室地面,清理垃圾和灰尘,保持地面洁净。
02
04
03
01
清洁玩具
定期清洗玩具,尤其是易积尘和易污染的玩具,如毛绒玩具、积木等。
清洁桌椅
用湿布擦拭桌椅表面,去除污迹和灰尘,保持桌面椅面洁净。
清洁黑板和教具
擦拭黑板和教具,保持教学用品的干净和整洁。
餐具要在餐后及时清洗,用蒸汽或紫外线进行消毒,确保餐具的卫生。
餐具消毒
教具也要定期消毒,尤其是易污染和易传播的教具,如拼图、积木等。
教具消毒
对于孩子频繁接触的物品,如门把手、水龙头等,也要定期用消毒液擦拭。
接触物品消毒
教具与餐具消毒要求
通风换气时间安排
定时通风
每天要保证教室的通风时间,至少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01
通风时要开启门窗,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污浊空气积聚。
02
空气质量监测
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保证教室内的空气质量,及时采取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03
通风方式
04
PART
应急处置流程
教师职责
幼儿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如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立即向卫生保健老师或园长报告。
疑似病例发现报告
初步隔离
将疑似患儿与其他幼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并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
追踪记录
对疑似病例进行追踪记录,了解其病情进展及诊断结果,及时上报卫生部门。
隔离观察室使用规范
隔离室设置
幼儿园应设立专门的隔离观察室,室内环境应通风良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手设施,并配备必要的医疗用品和消毒设备。
隔离室使用
医护人员指导
隔离室主要用于临时隔离疑似传染病患儿,在隔离期间,应定期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隔离室的使用应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确保使用规范和有效。
1
2
3
疾控部门联动机制
联防联控
幼儿园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时,应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配合其开展相关调查和处理工作。
专业培训
疫情报告
幼儿园应与当地疾控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确保幼儿园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