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彩桥教学设计.pptx
文件大小:2.1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2.86千字
文档摘要

七彩桥教学设计演讲人:日期:

目录CONTENTS01课程目标定位02教学内容架构03教学活动设计04教学资源整合05评价体系构建06教学实施保障

01课程目标定位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培养学生关爱意识通过电影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01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0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任务,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03提升学生沟通能力

学生认知层次划分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01情感层面通过观影和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02价值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爱行动。0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的创意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留守儿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元化能力发展目标

02教学内容架构

主题背景介绍深入剖析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如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关爱行动倡导阐述电影所倡导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以及具体的行动建议。介绍电影《七彩桥》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以及故事背后的社会现象。主题模块拆分逻辑

知识梯度递进设计初步了解阶段拓展延伸阶段深入剖析阶段通过观看电影和简单讨论,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念和现状。引导学生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结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并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融合切入点与社会学融合引导学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现象,探讨其社会根源和影响。01与心理学融合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关爱。02与教育学融合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03

03教学活动设计

情景化任务驱动留守儿童生活体验通过模拟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留守儿童的孤独与坚韧,激发学生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心。支教任务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设置与电影情节相关的支教任务,如“帮助留守儿童提高阅读水平”、“为留守儿童设计一次生日派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安排学生扮演电影中的角色,如赵妍、任老师或留守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加深对电影主题的理解。123

协作探究式环节分组讨论电影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电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能力。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需求,鼓励学生提出改善建议。留守儿童问题调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电影主题进行创作,如编写剧本、制作海报或拍摄微电影等,提高学生的创意和实践能力。团队创作

分层实践路径初步观影与感悟实践活动与反思深入分析与讨论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七彩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支教老师的奉献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电影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光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结合电影情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04教学资源整合

选取《七彩桥》中反映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生活的片段,通过剪辑和后期处理,制作成适合课堂教学的视频素材。多媒体素材适配电影片段选取与电影情节相契合的音乐,烘托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背景音乐结合教学内容,制作PPT等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影片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和教育意义,辅助教学。课件制作

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教具,如用纸箱制作小屋、用废旧轮胎制作秋千等,让学生亲手制作并参与到教学中。实物教具教具创新应用方案互动教具设计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扮演电影中的角色,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科技教具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教学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

拓展学习资源库电影资料库收集《七彩桥》的电影海报、剧照、花絮等,制作成电影资料库,供学生查阅和学习。01相关书籍推荐推荐与电影主题相关的书籍,如关于乡村教育、留守儿童等书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02网络资源分享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链接,如新闻报道、专访、公益广告等,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现实和背景知识。03

05评价体系构建

过程性评价标准教学态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01评价教师授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