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学班会 防溺水主题班会 课件 (共23张PPT).pptx
文件大小:3.28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2.27千字
文档摘要

学生防溺水专题教育汇报者:某某同学

目录contentsPart1触目惊心的事故Part2防溺水倡议书Part3防溺水安全常识Part4防溺水的重要性

触目惊心的事故Part1第一部分

溺水事故一2024年6月13日下午,在山东济南市鹊山龙湖湿地公园附近,一名17岁少年溺水身亡。救援人员表示,少年和同伴租赁桨板在湖中玩时不慎落水,被水中的渔网困住。经过1个多小时的救援,少年被打捞上岸,但已无生命体征。

溺水事故二3月8日,江苏宿迁临淮镇一处公园,奶奶带着孙子在亲水平台上玩,在准备上船时,没掌握好平衡,一老一小全部掉进了水中。当家长带孩子前往公园、河边等临水场所时,务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始终将孩子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并提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其水边的危险,若发现孩子有靠近危险水域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耐心教导。

溺水事故三3月5日,营口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辽河八大局对面河段一名十多岁的男孩落水。追赶千余米后,巡特警队员在营口老港河段内成功救起男孩。

溺水事故四3月5日,内蒙古包头市一公园里,一名4岁半男孩不慎落水,其母立刻跳入水中,她双手托举着孩子无法靠近岸边,危急关头,附近热心市民相继赶来施救。

防溺水倡议书Part2第二部分

完善落实学校周边协作机制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积极争取政府和村、社区的支持、重视;建立暑期安全工作对接制度,在放暑假前就假期学生防溺水工作要求和各方职责与所在乡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进行一次全面沟通和对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事故多发地和关键时段进行安全巡查,阻止学生在水域周围逗留,防止溺水事故发生。

家校联合,共同防范发一份“防溺水告家长书”,把它带回家,让家长和他们共同学习“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并且知道他们学习安全知识,家长签字,共同提高防范意识。特别是在节假日要做好安全工作,要让家长也明确:孩子下水游泳必须有家长的陪同,平时不到河边玩耍,更不得擅自同学结伴游泳。

排查隐患,落实整改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要对校园及校园周边水域的安全隐患进行一次详细的排查,在校园周边五百米以内等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加装防护设施,切实消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要加强与乡镇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学校周边及学生上、下学途中有安全隐患的水域排查,设置警示标志,落实管理职责,切实承担起安全责任。

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学校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特别是要切实做好课间监管,健全和强化课间教师值班巡查制度,不让学生私自外出;加强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严明纪律,不准学生在无成人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准学生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准学生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不准学生在上下学途中下江河池塘水渠等戏水玩耍。

防溺水安全常识Part3第三部分

结伴出行注意计划在野外水域周边活动,一定要结伴而行。彼此随时留意同伴位置,若同伴暂时离开视线,及时联系确认安全。遇到危险时,大家能互相帮助,共同应对,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遵守景区规定在有管理的野外水域景区,严格按照指定路线游玩,不擅自进入危险区域。景区工作人员经验丰富,听从他们的指挥,能有效避开危险,积极配合规定,保障自身安全。

穿着合适衣物在野外水域附近活动,不要穿过于宽松或拖曳的衣物,这类衣物易被树枝、石头勾住,落水后还可能缠住身体,阻碍行动。选择轻便、合身的衣物,搭配防滑鞋,方便行动和应对突发情况。

参加安全培训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野外水域安全培训,认真学习野外水域的危险特性、预防方法和遇到危险时的应对措施。通过培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预防溺水事故发生。

防溺水的重要性Part4第四部分

营造安全和谐社会氛围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每一个角落的安全保障。溺水事故作为公共安全隐患之一,若得不到有效遏制,会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在靠近水域的区域。当人们时刻担忧溺水风险时,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会大打折扣。加强防溺水工作,能消除这一安全隐患,让民众在水边活动时不再提心吊胆,营造出安全、和谐、宜居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提升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对溺水问题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积极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完善水域安全防护设施,建立高效的救援机制,体现了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会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他人的安全和福祉,遵守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保护人力资源储备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储备。溺水事故可能导致大量潜在劳动力的损失,尤其是青少年和青壮年群体。这些群体本应在未来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却因溺水事故过早离世或丧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