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理解杜甫诗歌的用词精准性、句式对仗性及意象组合的深意。
2.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个性化审美表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诵读与韵律分析,梳理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杜甫晚年诗歌顿挫的风格;品析落木浊酒等关键意象的炼字艺术,辨析悲秋与愁秋等词语的情感差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如何通过风急猿啸哀等意象营造悲凉氛围,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运用起承转合结构分析法,梳理诗歌情感递进逻辑,理解转联在律诗中的枢纽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笔下深秋江景的雄浑与肃杀,提高审美感知能力;赏析诗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和韵律美,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审美创造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致品析《登高》中的经典意象,精准把握诗歌悲怆、孤寂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杜甫的悲意。
2.教学难点:剖析诗人运用多种意象组合营造悲凉意境的技巧,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视角转换等,掌握通过分析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歌情感的方法;解读顿挫手法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入:从盛世豪情到生命悲歌
同学们,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轨迹,回顾杜甫用诗歌记录的一生(出示PPT:时间线)。
公元736年,24岁的青年杜甫登上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望岳》,那时的大唐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诗人眼中满是对未来的豪情壮志。公元757年,安史叛军攻陷长安,43岁的杜甫在沦陷的都城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的沉痛呐喊,记录了大唐盛世的崩塌;759年,战乱未平,杜甫目睹石壕村抓丁的惨状,以《石壕吏》为百姓发声;到了761年,49岁的杜甫在成都草堂,一场秋风卷走茅草,催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
而今,我们要走进公元767年的深秋,56岁的杜甫已漂泊至夔州。此时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年老多病的诗人独登高台,写下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当战乱的烟尘未散,当人生的秋天已至,这位诗圣会将怎样的心境融入这萧瑟的江景?让我们循着诗句,触摸杜甫在生命晚秋时节的深沉咏叹。
二、诵读入情:声韵中的情感初探
1.自由朗读后用一个形容词概括全诗氛围。
预设:悲伤、孤独、痛苦、凄楚...
2.齐读(尝试读出画面、读出感情)
3.解构声律形式: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老师发现大家虽然理解了《登高》的情感基调,但好像还差点味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呢?划分韵律节奏很关键。
诵读指导:
·平仄: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重点字需突出声调对比。·对仗:
颔联:无边落木刁萧萧下(扬),不尽长江>滚滚来(抑)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收),百年多病刁独登台(放)
·停顿:标准七律句式:2221
4.听名家范读。
5.分组朗读:大家跟着这样的节奏,一个小组读一联,把感情融进去,再试试,肯定能读得更有味道。
三、结构剖析:从起承转合辨析诗眼
1.在文学创作中,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需要精心的结构安排来展现艺术魅力。小说家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往往会将故事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同样地,在律诗创作中,诗人也遵循着类似的章法结构﹣﹣这就是古典诗歌中至关重要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梳理全诗结构)起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秋景起笔,奠定苍凉基调。
承联(景中含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扩大时空,暗藏人生短暂之感。
转联(直抒胸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景入情,直抒胸臆。
合联(收束全篇):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归结到个人命运,余味无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2.在律诗中,转联往往最关键,它像一座桥梁,把前面的铺垫引向情感高潮。杜甫的转落在哪个字上?转向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悲字。从宏大时空的苍凉景象,突然收缩到诗人个体生命的具体
悲苦。
3.为什么偏偏是悲字,可以把悲秋换成其他词组吗?例如:万里深秋、万里愁秋、万里惊秋。
明确:从情感强度来看:客观(深秋)→浅层(愁秋)→激烈(惊秋)→深沉(悲秋)从语音质地来分析:
·愁(开口音)显得松散
·惊(爆破音)过于激烈
·悲(闭口音+气流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