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地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宁夏西海固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该区域生态环境差,贫困人口多,扶贫措施以生态移民为主,北部闽宁镇成为移民首选地。通过生态移民,西海固成功实现脱贫,闽宁产业也实现了多元化,主要以菌类、葡萄酒、光伏、电子装配等为主。下图是西海固、闽宁镇区位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生态移民对西海固的积极意义是()
A.优化居住条件 B.改善人口结构 C.减轻生态压力 D.增加劳务收入
2.闽宁成为移民首选地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和水源 B.地形和降水 C.气温和水源 D.气温和降水
3.闽宁实现产业多元化的有利条件是()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劳动力数量多③产业协作基础好④银川辐射作用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C2.A3.D
【解析】
【1题详解】
生态移民是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的部分人口迁出,从而减轻生态压力,C项正确;生态移民可以改善迁移者的居住条件,但不是能改善西海固的居住条件,A错误;生态移民为整体搬迁,对人口结构影响较小,B错误;不会增加西海固的劳务收入,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闽宁地形平坦,有黄河经过,因此闽宁成为移民首选地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水源,A正确;该地降水较少,B错误;区域气温差异较小,气温不是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3题详解】
自然环境不是影响产业多元化的主要因素,①错误;闽宁接收生态移民,获得大量劳动力,②正确;闽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协作基础较差,③错误;距离银川较近,受银川的辐射作用较强,④正确。所以选D。
【点睛】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地埂也称田埂,意为田间的埂,用来分界和蓄水。常见的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等高地埂,指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着等高线开沟、筑埂,把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其二是比降地埂,与等高线存在一定的纵向梯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等高地埂相比,比降地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拦蓄地表径流 B.利于补充地下水 C.减少田地的渍涝 D.减少水土流失
5.比降地埂可适用于()
A.塔里木盆地 B.印度南部深黑色黏土区 C.祁连山坡地 D.青藏高原冻土区
【答案】4.C5.B
【解析】
【4题详解】
等高地埂、比降地埂都可以拦蓄地表径流,A错误;等高地埂沿着等高线开沟、筑埂,更利于补充地下水,B错误;比降地埂有一定的纵向梯度,有利于排水,可以减少田地的涝渍,C正确;等高地埂、比降地埂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修建比降地埂的目的是将多余的水疏导出本区域,降水量较大,或者土质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渗的地区适宜修建。由以上分析可知,比降地埂可适用于印度南部深黑色黏土区,B正确;塔里木盆地和祁连山坡地气候干旱,不适宜修建比降地埂,AC错误;青藏高原冻土区不适宜开垦耕地,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形特点是比降地埂种植区地势更为平坦,起伏和缓,没有明显的地势落差;比降地埂与等高线有一定的纵向梯度,排水条件好;推测降水特点是比降地埂种植区降水丰富,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土壤透水性较差,需要优化排水条件。
明清时期当泉村先辈们迁移到太行山区安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乡村街道与房屋布局。20世纪80年代,当泉老村的居民在沟道以北逐渐建成了当泉新村。下图示意当泉村地形。完成下面小题。
6.街道方向玫瑰图表示各方向街道出现的相对频率。能正确表示当泉老村街道方向的是()
A. B. C. D.
7.当泉老村街道设计错综复杂主要考虑()
A.防止火灾 B.通风散热 C.防御入侵 D.方便出行
8.与当泉老村相比,当泉新村()
①房屋采光较好②道路坡度较大③农业生产方便④土地利用率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6.D7.C8.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当泉老村位于沟道的南部,房屋大致东西排列,南北延伸,街道方位以南北方向为主,BC错误;老村南北向房屋密度较大,街道南北向密度较东西向大,D正确,A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据材料“清时期当泉村先辈们迁移到太行山区安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乡村街道与房屋布局”可知,当泉村主要为外来人口,为了保护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