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专题四+兼容并蓄——中华文明的兴盛与转折(隋唐至五代十国)课件--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5.25 M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4.52千字
文档摘要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考情透视;一以史为鉴——隋唐的盛世与衰亡;重点探究: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唐朝建立到

五代十国;1.(2023·河北高考·3)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2.(2023·湖北高考·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唐朝建立到

五代十国;重点探究: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1.(2024·重庆高考·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2.(2024·福建高考·3)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

C.崇文抑武风气渐显D.一统秩序受到挑战

3.(2024·湖北高考·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二继承与创新——隋唐的制度演进;朝代;1.(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2.(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二继承与创新——隋唐的制度演进;(2021·天津高考·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

;(2022·全国高考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

;二继承与创新——隋唐的制度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