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中考:语文高频考点
以下是吉林中考语文的一些高频考点:
一、基础知识部分
1.字音字形
-考查课本后的字词表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例如多音字(如“间”“行”等)、形似字(如“辩”“辨”“辫”)的区分。
-生活中常见的易读错(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shēnshēn)、易写错(如“世外桃源”的“源”容易写成“园”)的字词也是考点。
2.词语运用
-辨析近义词(如“必须”和“必需”)、成语(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排列整齐,使用对象不能错)的正确使用。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3.病句辨析与修改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如“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如“多项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如缺少主语“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通过……使”并用造成主语缺失)、语义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了”,“忍俊不禁”本身就有笑的意思)等。
4.标点符号
-重点考查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等标点的正确使用。例如,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如“苹果、香蕉、橘子都是我爱吃的水果”);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时,句末标点在引号内(如他说:“我今天很开心。”)等。
二、古诗文阅读
1.古诗词默写
-直接型默写,即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写出下句或上句,考查课本要求背诵的古诗词中的名句,如“海日生残夜,______”(江春入旧年)。
-理解型默写,根据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进行默写,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古诗词赏析
-考查诗歌的意象(如“月亮”常代表思乡之情)、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出的清幽、闲适的意境)。
-诗歌的情感表达(如杜甫《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之情)、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
3.文言文阅读
-实词理解,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绝境”(古义为与世隔绝的地方)等古今异义词,以及“安陵君其许寡人”中的“其”(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等虚词的用法。
-句子翻译,要求准确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做到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初中阶段重点在信和达),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包括文章的主旨(如《出师表》表达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人物形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善于进谏、有自知之明的形象)等。
三、现代文阅读
1.记叙文阅读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如《背影》中通过父亲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的温情或某种社会现象等。
-赏析文中的语句,从修辞手法(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等方面进行赏析。
2.说明文阅读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如《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其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使说明更具体)、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打比方(使说明更生动)、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征)等。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3.议论文阅读
-论点的把握,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观点,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如《敬业与乐业》),有的则需要从文章中归纳。
-论据的类型及作用,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如具体事例)和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定理等),论据的作用是为了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对比论证(突出论点)、比喻论证(使论证更通俗易懂)等。
四、写作部分
1.命题作文
-准确审题,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温暖”这个题目,要思考什么是温暖、谁给的温暖、怎样体现温暖等。
-立意深刻新颖,如写关于“成长”的命题作文,除了写身体的成长,还可以从心灵成长、思想成熟等角度立意。
2.半命题作文
-补题巧妙,如“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