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吉林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doc
文件大小:26.8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1.8千字
文档摘要

吉林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以下是吉林中考语文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一、古诗词默写

1.古诗词名句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杜甫《春望》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以乐景写哀情,感时伤世。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整首古诗词背诵

-如《论语》十二章,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句子体现了儒家的思想观念和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出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境。

二、文言文知识

1.重点实词虚词

-在《出师表》中,“以”字用法多样。“以光先帝遗德”中的“以”是“来”的意思,表示目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实词“亡”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是“没有”的意思。

2.重点文言文语句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译为: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三、文学常识

1.古代作家作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书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等不同体例为后世史学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作品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例如韩愈的《马说》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现代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群众的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通过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四、名著阅读

1.中国名著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刻画了众多梁山好汉的形象,如“智多星”吴用,他足智多谋,在智取生辰纲等情节中表现出色;“豹子头”林冲,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陷害后逼上梁山。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具有反抗精神,神通广大,如“三打白骨精”情节中,他火眼金睛识破白骨精的伪装,却被唐僧误解,但依然坚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2.外国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在筑路等艰苦环境下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激励着无数读者。

-《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个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在盖茨黑德府、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等地经历了种种磨难,始终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最终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