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高考培训课件
演讲人:
日期:
06
教学支持与资源保障
目录
01
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02
选科策略与学科组合
03
学业水平考试新要求
04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05
升学规划与志愿填报
01
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改革背景与核心目标
改革背景与核心目标
教育公平
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选拔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改革,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比重,减轻中学教育应试化倾向。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地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
考试科目与赋分机制
考试科目
取消文理分科,采用“3+3”或“3+1+2”模式,增加选考科目。
01
成绩构成
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02
赋分机制
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方式,按等级划分成绩,计入总成绩。
03
考试时间
增加考试机会,分散考试压力,部分科目可多次参加考试。
04
首批改革省份
率先实施新高考改革,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
后续省份跟进
根据首批省份实施情况,分批推进,逐步覆盖全国。
实施方案公布
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逐步调整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省级实施方案时间表
02
选科策略与学科组合
通过对学生在各科目的学习表现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学科优势。
学科优势评估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所在,与学科优势相结合。
兴趣倾向分析
根据学科优势和兴趣,制定选科策略,确保既能发挥优势,又能保持兴趣。
选科策略制定
学科优势与兴趣匹配原则
典型选科组合优劣势分析
物理+化学+生物
专业选择面广,但竞争激烈,适合对理工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01
专业选择相对有限,但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适合对文科有兴趣的学生。
02
物理+生物+地理
跨学科组合,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但专业选择需谨慎。
03
历史+政治+地理
职业方向与选科关联性
理工科专业选科要求
物理、化学等科目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选科时应予以重视。
01
文科专业选科要求
历史、政治等科目对于文科专业的学习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02
艺术类专业选科要求
虽然艺术类专业对选科要求较为宽松,但部分院校仍需相关科目成绩作为参考。
03
03
学业水平考试新要求
合格考与等级考区别解析
等级考
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两者关系
合格考
在合格考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学生学科能力水平,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
合格考是等级考的前提和基础,等级考是合格考的深化和拓展。
考试内容
覆盖必修和选修模块,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查。
命题趋势
注重能力立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加开放性、探究性题目。
命题形式
采用多种题型混合,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综合应用题等。
命题难度
适当控制难度,区分不同水平学生,确保评价公正性。
考试内容与命题趋势
考试时间节点与备考节奏
考试时间节点与备考节奏
考试时间
备考策略
备考阶段
心态调整
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或高考后进行,具体时间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定。
分为基础复习、强化训练、模拟测试三个阶段,逐步提高备考效果。
制定合理学习计划,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加强解题技巧训练。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考试,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情绪影响发挥。
04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每个评价维度下设立若干具体观测点,如思想品德下可设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等观测点。
观测点设置
明确每个观测点的评价标准,便于评价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与观测要点
档案记录规范与流程
记录内容
记录学生在各个评价维度和观测点上的表现,包括典型事例、活动成果等。
01
记录方式
采用文字描述、数字记录、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02
流程管理
建立档案记录、审核、公示等流程,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03
评价结果在招录中的应用
多元录取
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与高考成绩一起综合评价学生。
奖惩机制
录取参考
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和高考成绩,实行多元录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
对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录取优惠,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加强指导和帮助。
05
升学规划与志愿填报
多元升学路径解析
综合评价招生
专项计划
强基计划
艺术类、体育类招生
依据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录取。
旨在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