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宝典10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40.33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4.8千字
文档摘要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宝典10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伴性遗传的特点是()。

A.与性别无关

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与性别相关

D.仅限于隐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属于()。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D.伴Y染色体遗传

3.如果一个家族中,父亲和女儿都患有血友病,那么母亲的基因型可能是()。

A.

B.XHXH

C.XHXh

D.XhXh

4.伴性遗传的基因遵循的遗传规律是()。

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基因的分离定律

C.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D.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

5.下列哪种遗传病不属于伴性遗传?()

A.血友病

B.唐氏综合征

C.抗维生素D佝偻病

D.红绿色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2.伴Y染色体遗传病通常表现为“传男不传女”。(√)

3.人类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4.伴性遗传的基因只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5.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与常染色体遗传规律相同。(×)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伴性遗传是指基因位于________上,遗传方式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现象。

2.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________遗传病。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4.唐氏综合征属于________遗传病。

5.人类遗传病的预防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

1.简述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其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解释为什么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发病率更高。

3.列举三种常见的伴性遗传病,并说明其遗传方式。

4.人类遗传病对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5.简述遗传咨询在预防人类遗传病中的作用。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一对夫妇,丈夫是红绿色盲(XhY),妻子是正常视力(XHXH),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孩,请问该女孩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什么?

2.某家族中,父亲是血友病患者(XhY),母亲是正常女性(XHXH),他们生育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请问这两个孩子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什么?

3.一个家族中,母亲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XHXh),父亲是正常男性(XY),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孩,请问该女孩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什么?

4.如果一个家族中,母亲是红绿色盲(XhXh),父亲是正常男性(XY),他们生育了一个男孩,请问该男孩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什么?

5.一对夫妇,丈夫是正常视力(XHY),妻子是红绿色盲(XhXh),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孩,请问该女孩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什么?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分析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伴性遗传病的预防措施。

2.结合遗传学原理,分析唐氏综合征的成因及其遗传特点,并探讨如何通过遗传咨询降低其发病率。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

1.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于研究伴性遗传病在家族中的传递规律。

2.假设你是一名遗传咨询师,请为一名患有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及其配偶提供遗传咨询,包括风险评估、后代患病概率计算及预防建议。

八、专业设计题(每题2分,共10分)

1.设计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于研究伴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在家族中的传递规律。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材料与试剂、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2.遗传咨询方案:为一名患有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XhY)及其配偶(XHXH)提供遗传咨询,包括后代患病概率计算及预防建议。

3.基因检测报告:根据某家族的遗传病史,设计一份基因检测报告,列出需要检测的基因位点及检测方法。

4.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活动形式不限(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5.遗传病预防宣传:设计一份针对中学生群体的遗传病预防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常见遗传病的类型、遗传特点及预防措施。

九、概念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

1.伴性遗传:简要解释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其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说明基因连锁与互换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伴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3.遗传咨询:解释遗传咨询的定义及其在遗传病预防中的作用。

4.遗传筛查:简述遗传筛查的意义及常见方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