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都市城市圈
城市区域空间的演进始终伴随着集聚与扩散的过程。基于大城市地域圈层聚散规律,可将城市圈的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下图)。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并包括周边的8个地级市。研究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圈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D)
A.阶段Ⅰ城市圈内部差距缩小
B.阶段Ⅱ核心圈层辐射功能减弱
C.阶段Ⅲ外围圈层吸引力最强
D.阶段Ⅳ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
2.为提升武汉城市圈整体竞争力,其核心圈层当前应该(B)
①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
②培育城市圈次级增长极
③加快建设特色化新城
④向区外疏散低端制造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虹吸效应”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周边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1964年,日本高铁新干线开通,首都东京注重金融、产业研发中心等建设,形成“东京一小时都市圈”,面对特大城市“虹吸效应”,名古屋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汽车制造、电子、纺织、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由小城市跻身为日本第四大城市。读图完成3~5题。
3.关于“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带动中小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B.吸引人才到中小城市交流
C.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D.推动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4.“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是(A)
A.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B.制约中心城市发展
C.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化
D.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5.面对“虹吸效应”,我国中小城市学习日本经验,正确的措施是(C)
A.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B.积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C.产业错位发展,与中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
D.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防止人才外流
城市职能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具有阶段性、等级性、地域性等特征。下图分别示意英国伦敦城市群和我国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职能空间结构。据此完成6、7题。
6.与伦敦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D)
A.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更加突出
B.外围城市之间分工更加明确
C.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联系更加紧密
D.城市群的工业职能更为突出
7.导致伦敦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外围城市职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B)
A.城市规模 B.城市发展水平
C.资源禀赋 D.交通条件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江苏北部淮安—连云港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构建淮安—连云港双核结构发展模式,主要是因为两地(C)
A.空间距离邻近 B.地域文化相似
C.区位功能互补 D.资源禀赋相近
9.促进双核结构形成的前提是(A)
A.两地交通条件改善
B.中心城市产业升级
C.两地腹地范围扩大
D.门户城市等级提升
10.淮安—连云港双核结构模式有利于(C)
①促进苏北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②提升苏北地区经济集聚效益
③促进连云港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④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就业人口的集聚与分散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日本东京都市圈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198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为61.64%,至2020年已达80.4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各圈层呈明显梯度分布态势。下图示意1980—2020年东京都市圈各圈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变化率。据此完成11~13题。
11.1980—2020年东京都市圈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整体变化趋势是(B)
A.持续上升 B.上升-下降-上升
C.持续下降 D.下降-上升-下降
12.2010—2020年新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承载地为(A)
A.核心区 B.过渡区
C.外围区 D.边缘区
13.1980-2020年新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主要承载地的变化,反映出近10年来(C)
A.高技能行业向外扩散
B.一般技能行业向心集聚
C.高技能行业向心集聚
D.一般技能行业均衡分布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南京市是江苏省省会、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2年,城区人口699万人,GDP16908亿元。徐州市是江苏省地级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城区人口212万人,GDP8458亿元。下图为江苏省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图。
(1)说明南京市与徐州市城市辐射功能强弱差异的原因。
答:(与徐州市相比,)南京市的城市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腹地范围广,交通运输完善,城市联系模式多、效率高、强度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