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阅读中“说理方式”解读
1.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
说理方式围绕议论文三要素展开:
?论点?:作者的核心观点,通常以明确判断句形式出现在标题、首段或结尾。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案例、数据)和道理论据(名言、原理),需真实且紧扣论点。
?论证?:通过逻辑推理连接论点与论据,常见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包含总分、并列、对照等组织形式。
议论文的说理具有?逻辑严密性?与?针对性?,旨在通过事实与观点的结合说服读者。
2.常见说理方式及特点
高考阅读中高频考查的说理方式包括:
(1)?比喻说理(喻证法)?
用具体事物类比抽象道理,如“析薪破理”强调分析事物本质。
需辨析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避免牵强附会。
(2)?对比说理?
通过正反事例或观点的对比凸显论点,增强说服力。
需关注对比项的关联性与逻辑层次。
(3)?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
结合典型事例或权威言论支撑论点,需验证论据的真实性与相关性。
常见干扰项:跨段信息杂糅或篡改细节(如时间、数据)。
(4)?因果分析与层进式论证?
分解问题成因或逐层递进推导结论,需梳理段落间的逻辑链条。
3.分析方法与答题策略
(1)?定位核心要素?
抓标题、首尾段判断论点,通过论据类型(事实/道理)反推论证目的。
(2)?分解论证过程?
拆分文本结构(如总分式、并列式),辨析各段落的功能与关联。
识别关键词(如“因此”“然而”)标记逻辑转折。
(3)?识别干扰陷阱?
警惕同义替换和断章取义的选项。
验证选项是否与原文逻辑一致,避免被表面相似性误导。
4.关联教材与备考建议
结合教材单元主题(如人文社科类)理解典型说理模式。
强化真题训练,关注时文阅读中的论证逻辑与命题趋势。
通过系统梳理说理方式的核心逻辑与分析方法,考生可提升对议论文深层结构的把握能力,有效应对高考阅读命题的复杂性。
【考点示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七宗①(节选)
王鼎钧
周作人的学问了不起,不知为什么未曾以皇皇巨著像冯友兰先生那样以哲学名家,或是像顾颉刚先生那样以史学名家,留在散文这一行,以“小品”受我辈膜拜。周先生对散文提出两大主张,一、美文,二、人的文学。今天我们可以印证,“美文”指形式,“人的文学”指内容。美文之美不是美丽,是美学,人的文学,人的文学不是人欲,是人性。古人说,读了《出师表》不流泪的,不是忠臣;读了《陈情表》不流泪的,不是孝子。为什么会流泪呢,因为他发自人性,触动人性。天下教忠教孝的文章多矣,为什么要拿这两表说事儿呢,因为两表达到美学上的要求,是艺术品。长话短说。可供欣赏的散文,内容见性情,形式有美感。
提起迅翁,不免首先想到杂文。杂文本是散文的一支,繁殖膨胀,独立门户,谈欣赏最好分开。欣赏迅翁的散文,首先要高举《野草》,讨论《野草》,先抄引其中最短的一篇《墓碣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迅翁把他内心深处的郁结,幻化成一个梦境,把读者的心神曳入他的梦中。梦是阴暗的,犹不足,出现了坟墓,暗夜,荒野,孤坟凄凉,犹不足,坟墓裂开,出现尸体。尸体可怕,犹不足,尸体裂开,出现心脏,犹不足,尸体居然自己吃自己的心脏。迅翁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跳跃衔接,摇荡读者的灵魂。迅翁使用文言,用他们所谓的“死语言”散布腐败绝望的气氛。这种“幻化”就是艺术化,散文七宗之中,唯有迅翁做得到,也只是《野草》薄薄一本中寥寥几篇,它的欣赏价值超出杂文多多。
至于杂文,那是另一回事。杂文是匕首,是骑兵,写杂文是为了战斗,而胜利是战争的唯一目的,当年信誓旦旦,今日言犹在耳。迅翁被人称为“杂文专家”,运笔如用兵,忽奇忽正,奇多于正,果然百战百胜。战争是有后遗症的,反战人士曾一一列举,我不抄引比附。此事别有天地,一言难尽,万言难尽。
胡先生的风格,可以用他的《读经平议》来展示。读经,主张中小学的学生读“四书五经”,政界领袖求治心切,认为汉唐盛世的孩子们都读经,因此,教孩子们读经可以出现盛世,似乎言之成理。胡先生写《读经平议》告诉他们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