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议论文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这也意味着,“本质”不那么好“看”到,需要分析,就像洋葱,不剥去外皮,难让你落泪。因而,我们很多同学不去“剥洋葱”,只是习惯罗列素材、堆砌观点,这样的文章,其核心问题,往往出在缺少“本质上”的深度剖析上,因而,无法显现你的文章的思考深刻性,思维清晰度,无法写出思辨性。
这里给大家一个思考或思维方向,即“本质上……”。所谓“本质上”,不需要往往“人之初性本善”那样的“哲学”“人性”角度去想,“质”属“内”,因而需要“追问思维”,即写好“为什么”。比如,当我们讨论“诚信”时,如果只停留在“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层面,文章缺乏思考性表现;需要我们追问“为什么商鞅改革需要立木取信”,再进一步探讨“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任”,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跨越,就是本质分析的开始。
培养这种思维需要三个台阶:首先要建立“追问意识”,每写一个论点都多问几次“这背后说明了什么”。比如讨论“工匠精神”,在列举大国工匠案例后,可以自问:“为什么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工匠?”答案可能指向机械化时代的人文温度,或是快节奏生活中的精神锚点。其次要掌握“透视工具”,学会用矛盾分析法(如个体与群体、传统与现代)、因果溯源法(如历史渊源、现实诱因)、功能解析法(如社会价值、文化意义)等思维工具。最后要养成“迁移习惯”,用同一本质解读不同现象:当你看穿“读书”的本质是突破认知边界,这个结论既能解释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执着,也能诠释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焦虑。
当然,“本质分析”要警惕两类误区:一是脱离材料空谈哲学,当下有些省份的作文,以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的一些概念为“本质分析”的主要支架,尤其是有些考生根本就没有读过那本书,就生硬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前置于提出论点或分析问题的部分,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生硬地贴上“本质上”的标签,这种“本质论”“实质上”虚假写作。而真正的“本质上”,应该是“有其质”,“实其质”。
下面以一些例题及例文段落,对于“本质上”的写法作一下阐释与分析,方便同学们学习借鉴。
例一:从本质角度贴近题目写好“为什么”
2023年全国甲卷“技术发展下的时间”
文章标题《在技术洪流中,与时间共舞》
①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②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技术的矛盾,本质是人性与工具理性的永恒博弈。人们总说“从前车马慢”,却被算法推送的短视频快速缩短生命。这种矛盾已经成为普遍的存在,成为技术时代的集体困境。③不过,可喜的是,成为“时间仆人”的,是“有人”,而非“所有的人”。我们看到“也有人”在混沌中守住清醒,可以用时钟管理学习时间,但仍留有半小时踏青的放松;可以依赖导航出行,却也有人关闭手机陪女儿去放风筝。这些微小的坚持证明:在相同技术环境下,不同的选择,会走向截然不同的时间叙事:有人让手机吞噬生命,有人却用手机丰富延长生命。
分析:
所选例文《在技术洪流中,与时间共舞》中的这一段,在文章中处于第三段,所采用的“本质上”分析技法。
这段文字在“现象描述-本质揭示-现实印证”的齿轮咬合中,既完成对题目的深度回应,又暗合“与时间共舞”的辩证主题。其本质分析的智慧,在于把技术时代的焦虑转化为永恒的人性课题,让考场作文获得超越具体问题的思想纵深。
这一技法的核心,在于穿透表象抓本质的思维路径。作者将“技术掌控时间”的矛盾本质定位为“人性与工具理性的永恒博弈”,这是典型的由果溯因式本质分析。面对题目中“掌控时间”与“成为仆人”的表面对立,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利弊的常规讨论,而是向下挖掘: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真正决定人是否沦为时间仆人的,是人类选择工具理性还是守护人性温度的根本矛盾。这种将具体现象提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使文章获得俯瞰问题的制高点。
同时,在“本质上”确定分论点之后,进行的“本质论证”进行了三维结构展开。一是“历史纵深”维度。作者用“从前车马慢”暗示技术异化不是新问题,而是人性与工具永恒较量的当代镜像。其次从“现实矛盾”维度,用短视频缩短生命/算法支配时间的案例,具象化展现工具理性膨胀的危机。三是选准“辩证突破点”,通过“有人…也有人…”的对比,在揭示本质矛盾后开辟解决路径,证明本质矛盾中藏着破局之道。
这一段落写作,给考场上的“本质上”段落写作的示范意义在于:一是追问意识,即面对“技术掌控时间”,不断追问“掌控的本质是什么”“仆人现象的根源何在”;二是“概念转化”,如将“技术”转化为“工具理性”,“时间主人”转化为“人性主体性”,找到哲学支点;三是“动态平衡”,即本质论述后立即给出解决方案,避免陷入悲观论调,符合高考作文的价值导向。
例二:从本质角度做好“案例分析”
(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
“问题与答案”
文章标题《人类在发问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