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最近有一部名叫《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英国BBC记录片火了,这是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向西方世界详细地介绍这位中国唐代诗人。“中国最伟大诗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响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个可以与他对比的形象,一个体现了整个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
该片让西方世界记住了杜甫,而在我们这个诗歌的国度,杜甫从未远去。他被冠以“诗圣”的称号,他写的诗被称作“诗史”,在今天,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人民诗人”。
我们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王维被称为“诗佛”,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李贺被称为“诗鬼”,贺知章被称为“诗狂”,苏轼被称为“诗神”。却唯有杜甫在“诗圣”之外,被今天的人们呼为“人民诗人”。
毛泽东曾经对苏联著名作家费德林说过:“他(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
《人民诗人杜甫》一书的作者萧涤非,在同名文章中说杜甫“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却要做人民的代言人”,“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他热爱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并甘心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我们都熟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最后是这样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心中始终想的是人民,即使自己受苦也心甘情愿。
《人民诗人杜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杜甫传记,却完全可以和洪业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参照着来读。美酒与咖啡,其味不同,其境却相近。
萧涤非敏锐地意识到安史之乱前对杜甫施加的影响,他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丰富了他的文艺修养,二是培养了他的豪迈壮阔的磅礴气魄,三是建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四是加强了他对于封建君主、封建朝廷的信赖观念。由是,我们对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才能有更清醒的认识,也才能理解杜甫虽屡遭现实的残酷打击,心中的理想却从未破灭的坚韧和执著。也因此,我们看到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撇下妻儿一个人去凤翔寻找肃宗李亨,以期报效国家。
如果说时代对他施加了深刻的影响,那么杜甫的生活则对其诗歌艺术的养成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无论是读书游历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抑或是陷贼时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深情,也或者是漂泊西南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死英雄泪满襟“的悲愤,都是养成杜甫诗歌艺术的土壤。
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的财富。萧涤非认为生活对杜甫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杜甫经历的艰苦生活改变了他的阶级思想感情,滋长了他对统治阶级的憎恨,所以我们读到了”三吏“、“三别”这样的诗歌;艰苦生活也培养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杜甫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诗篇可谓俯拾皆是;艰苦生活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使得他的诗的主题获得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政治意义,从各方面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杜甫的诗无愧于“诗史”的称号。
而关于杜甫的思想,萧涤非指出杜甫骨子里装的是儒家思想,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儒家者流,驳斥其他论家认为杂有的佛、道思想。他分析了儒家思想的优劣,指出儒家对杜甫思想的深刻影响,比如主张入世、有为,杜甫一生正是积极入世、虽潦倒一生却从未放弃理想,不断奔波在理想的路上。
萧涤非尤其注重杜甫身上具有的进步思想,指出杜甫的基本思想是人道主义,自我牺牲的利他主义,我们从《又呈吴郎》这样的诗中就能感受他那颗热烈的心,在自己困难时仍然想着别人。萧涤非说杜甫善恶分明,爱憎分明,这个不消说,只需读他的诗就可以了。
此外,杜甫的思想中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思想,这也是养成杜甫诗歌不可或缺的营养。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他也批评杜甫的道地的封建意识,提醒我们注意杜甫的思想局限性。
关于杜甫的诗歌作品,萧涤非指出杜甫诗歌人民性的三大特征,广阔性、深刻性和真挚性,同时指出他的诗歌艺术性的总的特征是现实主义,具体则从形式的适应性、描写的客观性、语言的精练性和韵律的精严性一一加以分析举例。就杜甫诗歌表现出来的成就,说他是惨淡经营,我们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等诗句中一望可知。
杜甫身后涌现了白居易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人,他诗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后世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在诗歌艺术上,学他的人之多难以尽数,他的即事名篇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大开方便之门,他的大胆、有所选择地以口语入诗冲决了诗歌的清高风雅。
杜甫的诗歌证实了一个真理:谁把人民装在心里,谁就会活在人民的心里。“人民诗人”的桂冠,不是哪个诗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戴在自己头上的。它不是封的,而是杜甫用血泪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