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非常英雄曹操——读《三国志·武帝纪》有感
原文:(可直接略过看译文)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译文:
正月二十三日,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即便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评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虎视四州,兵强地广,无人能敌。太祖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东征西讨,足迹遍九州,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计私怨,最终能够总揽朝政大权,完成建国大业,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超出常人的缘故。他也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超绝一世的豪杰吧!
解析:
这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最后一部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乱世中崛起,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他虽然在名义上是维护汉室的正统,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实际上已经取代了汉朝的权力,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他虽然没有称帝,但已经享有天子之制,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准备传位于他。他对天下的目标是安定固本,扩张强盛,抵御外敌。
曹操是一个极具智慧和魄力的人物,他善于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东征西讨,足迹遍九州。他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他也有着文人的气质和情感,喜爱诗歌和音乐,与友人交流心得,与妻妾恩爱。他对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也有恩情和义气,但也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尤其是张绣当年的降而复叛,杀害了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但是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还是在后来又接纳了张绣的投降。他对敌人则是冷酷无情,不惜用尽手段和计谋来达到目的。他有着雄心壮志,但也有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轻易冒进或自满。
曹操在管理方面有着卓越的能力和眼光,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设立秘书令,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秘书令。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操是一个精通权谋的人物,他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在乱世中稳住局面,并逐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和内部分裂来打击对手,并及时收买或消灭敌方重要人物。他也善于利用汉朝的名义和礼仪来掩盖自己的野心和篡位之举,并以恩惠和威压来笼络天下英雄。他在政治上有着灵活变通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并能根据形势调整自己的策略和目标。
曹操是一个心理坚强和复杂的人物,他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并没有被打倒或动摇。他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抱负,并能以超凡的气度和胸怀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他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并能洞悉敌我优劣和机遇风险。他在心理上有着自信和自尊,并能保持冷静和理智。但他也有着一些缺点和弱点,如过于自负、猜忌、残忍、多疑等。
曹操在官场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声望,并能控制住各级官员和将领。他对官员们要求严格而公正,并能根据其才能和表现来赏罚或提拔或罢免。他对将领们则要求忠诚而勇敢,并能根据其功绩和战绩来封赏或降罪或处死。他在官场上有着许多亲信和拥护者,并能以恩威并施来维持其稳固而高效。但他在官场上也有着一些敌人和反对者,并能以手段和计谋来打压或消除之。
曹操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影响,并能建立起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政权。他在政治上有着明确而远大的目标,并能制定出合理而有效的政策和法令。他在政治上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视野,并能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他在政治上有着开明而进取的态度,并能吸收借鉴各种先进而有效的思想和制度。
曹操在经济上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并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在经济上有着务实而创新的精神,并能实施各种改革而措施。他在经济上有着平衡而发展的目标,并能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
曹操在社会上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能改善社会秩序和民生状况。他在社会上有着公正而仁慈的品德,并能体恤百姓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