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家国梦——在端午节国旗下的讲话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当校园里的艾草开始散发清苦的香气,当走廊上的五彩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们又一次迎来了粽叶飘香的端午时节。这个浸润着千年文明的节日,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起了我们对先人的追思、对传统的热爱,更藏着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记得去年端午,奶奶在厨房教我包粽子。雪白的糯米在清水里泡得发亮,青碧的粽叶卷成小小的漏斗,放上红枣和红豆,再细细缠上棉线。奶奶说:“粽子要包得紧,就像人心要聚得齐。”那时的我不懂,直到在班会课上听到屈原的故事——那位头戴香草、身佩美玉的诗人,面对国家的危亡,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最终带着对故土的眷恋投身汨罗江。原来,粽子里的糯米不仅是香甜的粮食,更是古人对忠良的缅怀;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千年来中国人对家国的深情守望。
每逢端午,我们的校园总会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一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们用童声诵读着“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童谣,那奶声奶气的声音里,藏着对传统的好奇与热爱;三四年级的同学用彩笔绘制端午手抄报,龙舟在纸上破浪,艾草在画中摇曳,每一笔都是对节日的诠释;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巧手编织五彩绳、缝制香囊,把对家人的祝福缝进针脚,将驱邪纳福的心愿系在绳头。这些活动让我们触摸到了端午的温度——它不是课本上的一段文字,而是可以动手参与、用心感受的文化盛宴。
站在国旗下,我常常想:为什么历经千年,端午的习俗依然鲜活?或许是因为每个节日里都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当我们佩戴五彩绳时,戴上的是古人对健康的祈愿;当我们悬挂艾草时,挂起的是对平安的向往;当我们聆听屈原的故事时,记住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这些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祖先的智慧相连,让民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传承?其实答案就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家人请教包粽子的技巧时,就是在传递手艺的温暖;当我们主动了解端午的历史时,就是在打开文化的宝库;当我们把自己制作的香囊送给社区的老人时,就是在践行关爱他人的美德。爱国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从热爱身边的传统文化开始,从做好每一件小事起步。就像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对家国的热爱,也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求索、实践。
此刻,阳光穿过粽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同学们讨论端午活动的笑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愿我们手中的五彩绳,能系住传统文化的根;愿我们心中的粽子香,能唤起对家国的无限热爱。让我们带着对先人的敬意、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里,一起许下小小的心愿:做传统文化的小传人,做心怀家国的好少年!
最后,祝愿老师们端午安康,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幸福成长!愿我们的校园永远充满书香与粽香,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