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苏东坡提出的四个字学习态度.docx
文件大小:28.78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7.0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苏轼的全才全能,恰好证明他读书的成功。

苏轼的爷爷苏序信奉“耕读传家”,并以此教育子弟。

苏轼的叔父苏涣是家族中第一个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庆历七年(1047年),苏涣回家丁忧,向苏轼兄弟介绍自己的读书、作文方法:“予少而读书,师不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苏涣说自己读书、作文,有明确的任务和完成量,不完成不罢休,持之以恒的努力,确实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苏涣说,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就姑且学我,这样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苏轼父亲苏洵的读书经历,对人们的启发更为巨大。

一开始,苏洵好像是以调皮捣蛋、不爱读书、荒废青春的典型人物出现的。《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蹉跎岁月直到二十七岁(苏洵自谓二十五岁),反面典型终于得以扭转。苏洵成为一个事实上的读书成功的典型。

影响苏洵的,除了哥哥苏涣,还有眉山的风气。苏洵说,他的一个亲戚石昌言考中进士,他与一群小孩子在石昌言的身边玩,石昌言的成功,使得苏洵开始感觉到读书的重要性了。

数次科举考试失败,并不能说明读书成功与否,却改变了苏洵的读书方向。他烧掉自己以前的场屋时文,焚稿断痴情。兀然端坐,终日读书,主要是《论语》《孟子》及其他圣贤之文,一读七八年。苏洵说:“有田一百亩,足以养活父母,无衣食之忧就足够了。只要有几千卷好书可读,并亲手辑而校之,把它作为遗产传之子孙,这是最大的满足。“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他教育孩子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内以治身,外以治人。”根据儒家规范,“治身”就是诚意、正心、修身,“治人”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读书目的论和价值观,这种观念曾以其崇高性和严肃性唤起过千百万读书人发奋用功,当然也深深地激励了苏轼兄弟,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

程夫人也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苏辙饱含深情地回忆,母亲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苏洵夫妇以读书志趣,培养子女。

读书读什么?当然是先贤们留下的经典。苏轼说过一句话:“君子之所贵,必其可传、可继者也。是以谓之经。经者,常也。君子苟常之为贵……”经典,要变成生活中经常的指导原则。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天日常爱说一个词“经常”,可以从苏轼那里找到解读。

程夫人在辅导苏轼读《汉书》范滂的故事,是一个经典教子的桥段。它的结尾是:

苏轼问:“母亲,如果以后我做了范滂,您同意吗?”

程夫人答:“你可以做范滂,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人的品德塑造,既要有好的材料,也要有好的环境,还要有好的人。

注重历史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这是苏洵的家风。苏轼兄弟受此熏陶,“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之变”。苏辙也说,他少时以父兄为师,“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

穷尽经典,更要心系天下。苏洵庆历中有两年在外游学,于庆历七年(1047)三月回到眉山,给苏轼兄弟谈到了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一场改革运动。他们呼吁革除陈弊,挽救国家危机,实行变法;而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等辈则大声疾呼,倡导文学革新运动,同专权者进行斗争。专权者将改革派斥为“朋党”而加以残酷打击。于是忠义耿介之士不避刀斧,纷纷拍案而起,其中有一个国子监教授石介写了一本《庆历圣德诗》,称颂范仲淹等人,该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轼急切地想要得到那本书,认识那些人。因为涉及当时政治,大人觉得苏轼小小年纪,不该过早知道。

苏轼说:“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上的人,那我自然不敢知道他们;但如果他们也和我一样是地上的人,为什么我就不能知道他们呢?现在你不愿意告诉我,等我长大后也会知道呢!”

大人语塞,便将那本《庆历圣德诗》递给苏轼,对他说:你现在可以知道他们了。

读书穷万物之理,使人变成具有大智慧的人;读书能够关照现实,现实中的种种困局用历史经验来打量,也就有了种种解决的办法;并且对学问的依赖也就从中产生,觉得持之以恒不再是困难而是乐趣了。苏轼曾在一首诗中说,小的时候温习功课,连走到园子中看向日葵追逐太阳的时间都忘了。

苏轼读书,渐渐“奋厉有当世志”。他后来在诗中常常动情地回忆那一段读书时的志向养成经历,说自己“早岁便怀齐物志”“少年有奇志,欲和南风琴”“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书是苏轼一生中最好、从未割舍、从未背叛过的朋友,陪着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刻。

你看他一边骑在牛背上读书:“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苏轼放牛,又有书读,牛在成都平原上吃草忘了背上有人在读书,读书的人忘了胯下还有牛在吃草。

读书读到一定阶段,就会特别服膺那些具有大智慧的古人。读罢《庄子》,苏轼长叹一声,说:“以往有些想法在内心有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