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向皇帝进谏贤臣.docx
文件大小:13.0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2.18千字
文档摘要

谏臣人镜,关乎国家兴亡。什么是谏臣?汉刘向在《说苑》中说:“君有过失,将危国家,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不用则去,谓之谏”。当君主有过失,危及国家与百姓时,就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全部进言给君主,并凭自己的才干进行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好,不采纳便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有着“文官不爱财”的骨气。

谏臣处于什么位置呢?唐太宗喻谏臣为“人镜”。唐朝的魏征,一生殚精竭虑,以讽谏为己任,在所不惜,也不管唐太宗高兴不高兴,前后陈谏200余事。尽管唐太宗有时恨得牙痒痒的,欲杀之而后快,但最终也仅是口头而已,事后也多采纳。从而使唐太宗能够做到了“兼听则明”,他将魏征视为“人镜”,留下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千古名言。

谏臣中的极品怎样?诤臣就是谏臣中的极品,刘向说:“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诤。”就是通常所称的“文死谏”一类,对君主的劝谏,是“用则可,不用则死”,以死相谏,也以死明志。夏桀时的国相关龙逄,以死相谏终死于炮烙之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殷纣王的丞相比干,贵为皇叔,其直谏也逃不脱被剖心残害而死,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后世“谏圣”之名。

谏臣有多重要呢?《韩诗外传?卷十》上,说谏臣关乎生死之存亡,分三种情况给予了阐述:

天子有七个诤臣,即使他不能施行正道,也仍然不会丧失天下。从前商纣王残害百姓,悖逆天理,甚至是斩断冬天早晨涉水人的腿,剖开孕妇的肚子,把鬼侯杀了做成肉干,把梅伯杀了做成肉酱。但纣王还是没有灭国,这是因为他还有谏臣箕子、比干的缘故。等到微子离开,箕子被囚禁起来而做了奴隶,比干因劝谏而被处死,然后周武王出兵诛杀了他。

诸侯有五个诤臣,即使他不能施行正道,也仍然不会丧失国家。吴王夫差做了不合道义的事,甚至驱逐全市场的人去陪葬他的父亲阖闾。但夫差还没有亡国,是因为有伍子胥的缘故。伍子胥被夫差处死,越王勾践想要讨伐吴国。范蠡劝谏说:“伍子胥定下的计策,吴王的心里还没有忘记。”等到伍子胥死后三年,越国才能攻伐吴国。

大夫有三个诤臣,即使他不能施行正道,也仍然不会丧失采邑(封地)。鲁国季康子做了不合道义的事,僭越天子的礼乐,使用六十四人的舞蹈,祭祀泰山,宗庙祭祀完毕,撤除祭品时演唱《雍》。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季康子还没有丧失采邑,是因为有冉有、子路做他的家臣的缘故。

所以说:“君主有直言劝谏的臣子,他的国家就会昌盛;有沉默谄媚的臣子,他的国家就会灭亡。”《诗经》上说:“不明尔德,以无陪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侧。”

由上可见,谏臣是国君的“人镜”,有则正身;是国家的柱石,有则昌盛。所以,谏臣关乎国家的兴亡,不可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