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汉语与中学语文教学.ppt
文件大小:625.5 KB
总页数:4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7.32千字
文档摘要

6.《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大海并不是农田,海里不生长谷子,哪里来的谷粒、米粒?大海与米粒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将二者扯在一起,是不合情理的。实际上,“粟”由谷粒之类的意义可引申为指颗粒如粟之物。沙粒如粟,故粟可以指沙。《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中华书局版《实用大字典》第四义项是“沙也”。《康熙字典》“粟”字条也有“沙谓之粟”的解释。第23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隆中对》:“挟天子而令诸侯。”“挟”字在《辞源》、《辞海》的修订本中有“依仗、依以自重”、“恃以自重”之类的一个常用义项。“挟天子”之“挟”当取此义。“挟天子”就是依仗天子,依仗天子以自重。只有地位高、靠近天子的人才能依仗天子,所以“挟天子”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优势。在各派斗争中,谁能依仗天子,谁就有最大的政治优势,故有以上所引“挟天子以为资”、“挟天子以令我”等语。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形势,说曹操势力大时,也说他“挟天子”。第24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辨霞鹜》:“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落”与“孤”相对,意思当同,是“散落、零散”之义。第25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在船行进过程中随时记住河两边的自然标志物。“志”在古代汉语中除去“作标记”之类的意思以外,还可作“记”解,这在工具书中就可以查到。如《辞源》修订本“志”的第三义项是:“记识事物。通‘识’、‘誌’。……”《辞海·语词分册》释“志”说:“记,记在心里……”根据“志”的词义和《桃花源记》所写的内容,“处处志之”的“志”应是“记识事物”、“记在心里”的意思。第26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封”会意字,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手,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为坛,分封诸侯则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表示。“封”表示堆土植树为界、培土。它本来就是动词,“封”为动词在古代习见,如《国语·楚语下》:“将何以封矣。”《礼记·檀弓下》:“于是封之,崇四尺。”《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太公望封于营丘。”第27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7.《西门豹治邺》:“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这样的翻译就错了。“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第28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教材注为:“有一种说法,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古汉语中的互文现象: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也脚扑朔眼迷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29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第30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考报道:“各地纷纷为莘莘学子们参加高考提供便利。”“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莘莘:众多貌。《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班固《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