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
时间是一切谜的谜底。
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能说清楚。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与世界在持续相遇中不断追求自身谜底的记录;世界是什么,“世界不是立于我们面前的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它从来就是诞生于死亡、嘱咐与亵渎的路径,使我们失魂落魄的把持着的存在。”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活意义和本真价值的世界。
在本体论的追问中,这一点我们应该镌刻于心:“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的本质的不断改变而已。”
第一节本体及其本体论变革
什么是本体?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艺术本体论?也许通过反思,我们能对艺术作为人类本体反思的诗意话语的确立,人类超越性中终极价值的追问、人类本体演进的秘密等问题有更清晰一些的了解。
所谓本体,指终极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内部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与“现象”相对。而本体论就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体系,亦即指构造终级存在的体系。
本体论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意为关于存在、存在物的学说。原是17实际唯理论者为证明“存在本质或本源”的终极真理性而引入古典哲学体系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兰克钮在其著作中第一次创用“ontosophia”一词,表示研究“onto”的一般学问。其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将研究“onto”的一般学问称为“ontology”,进而把本体论看成一种导致有关存在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法。这样,本体论的基本含义和研究内容就确定下来。然而,在何谓本体的问题上,却形成长达两百多年的论争,迄今仍然言人人殊。
尽管如此,哲人们仍大体上认为,本体即超越性的存在。对这个超越性存在,人是无法用感性直观来把握的。本体论讨论者本体,这种讨论即一种知识,是只能从感性直观出发的,这种感性,可以是对外部对象的观照,也可以是对内部体验的反思。这样,如何由此感性的活动达于超越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困扰着所有本体论哲学家的问题。可以认为,对这存在本身的不同认识,表明了本体不仅根植于人的根本本性,而且内在于人的历史演变。
一、本体论何以可能?
本体论作为元哲学,不是对外在对象的把握,而是以一种总体存在本身为对象,对人与人的世界的总体把握。这样,总体论遇到了一个相当令人困惑的悖论:它所要把握的真实不断变化而无法把握的;它所用以证明的,正是它所要证明的。这一悖论使本体论研究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难题,成为一条未留下定论只呈示“可能”的向前延伸的路。
本体论与认识论、伦理学的巨大差异之处在于,本体论是自我相关的。由于本体是终极存在的大全,因此描述着本体的人本身,也包含在他所描述的对象之中,也就是说,人本身就在这本体之中,本体论就在其所描述的这本体之中。因此,对本体的描述的任何变化,都将使本体自身改观。
自我相关性是本体论的重要特点,不仅本体论具有自我相关,而且本体论者也具有自我相关性。究极而言,本体是人所看到的那个本体,是本体论者用本体论所描述的那个本体。本体论从来就不是对一种无人存在的宇宙的确立或描述,相反,本体论是对人自身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不断发展着的、整体的、终极的看法,是追问生存的真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基。
然而,问题在于,对本体的描述,必须通过本体的基本属性的范畴,即通过它的本质的界定才能完成。这样,本体论立即转向自身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存在”本身与其下属范畴“本质”是同一的吗?
问题提得如此尖锐,直接关涉到本体论是否是可能的。
如果本质与存在被认为是非同一,则本体论就实际上自我消解而成为不可能的。如果认定存在和本质是同一的,那么,问题接踵而至,存在和本质是如何同一的?
这一存在于本质的同一性问题,其现实形态凝定为人的存在的悖论境遇。人从动物界脱离而初具反思能力以降,就以自己存在设定了世界的完整性和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人在把握世界的同时就是对自己的把握,人对世界本质的了解即自己存在的完善。然而,人的世界的无限性,却又是以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为条件的,而且是通过这种人的有限性来体悟和把握世界的无限性。同时,由于人对自身存在境遇的领悟,有限与无限这种纯时空范畴成为人的本质展开的范畴,成为人的生命的追问的意义和价值范畴。这样,人的存在就不是物的存在的那种无历史状态,而成为存在着并生成着自己本质的存在。这样对为何生、为何死、死是生之意义还是生是死的意义的思考就使本质溢出人的存在自身,直接成为人对其本质的永恒设定和始源追问。
于是,本体中的存在于本质的同一问题就成为了这样:把本质看做存在自身的样式,即大全世界在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将本质看做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扬弃和创造,本体论即对这种本质创造而与存在同一的理论观照。问题的关键在于:“存在于本质是同一在大全自身(自然、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