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二)之第九章-抗菌药物-第7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1共2部分.docx
文件大小:16.81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药学专业知识(二)之第九章第7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
天然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西索米星、阿司米星
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阿米卡星、地贝卡星、阿贝卡星、卡那霉素B
抗菌作用和机制
抗菌谱
对需氧G-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属于快速的静止期杀菌药。
对G-球菌(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作用较差
对G+作用较差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好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没有活性
药物作用特点
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菌有杀灭作用
仅对需氧菌有效,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类抗生素
PAE长,持续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
具有初次接触效应(首剂现象)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氨基糖苷类药物胃肠道吸收差,用于治疗全身感染时必须注射给药
日剂量给药一次,
作用机制
干扰蛋白质的起始、延长和终止,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胞质膜的完整性。
氨基糖苷类药的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还可影响细菌细胞膜屏障功能,导致细胞死亡。氨基糖苷类能与细菌的30S核糖体结合,影响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多个环节,使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受阻。
耐药机制
产生修饰氨基苷类的钝化酶。此为耐药的主要机制。
膜通透性改变
靶位的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