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金融科技岗(第三批次)招聘20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docx
文件大小:68.29 KB
总页数:4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3.16万字
文档摘要

2025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行金融科技岗(第三批次)招聘20人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甲委托乙购买一辆新汽车,乙的妹夫有一辆旧车要出售,乙与其妹夫商议后,将旧车重新喷漆冒充新车卖给甲,导致甲的利益受损。此责任由()。

A.乙承担

B.乙的妹夫承担

C.甲承担

D.乙与其妹夫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答案】:D

【解析】本题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乙与其妹夫的行为来分析责任承担主体。在本题中,乙接受甲的委托购买新汽车,本应按照甲的要求为其挑选合适的新车,但乙与其妹夫商议后,将旧车重新喷漆冒充新车卖给甲,这属于乙与其妹夫恶意串通的行为。这种恶意串通行为损害了甲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且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在本题的情境中,乙与其妹夫的行为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形,所以他们应当对甲的损失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是社会发展的支撑。我国有14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最大的国情,粮食问题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唯一原因

C.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有可无

D.外因的作用有时可以超过内因的作用

【答案】:A

【解析】该题考查的哲学原理是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表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题目强调我国14亿人吃饭这一最大国情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体现了注重自身力量即重视内因的作用。自身力量作为内因,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社会发展的依据,所以该观点符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这一哲学道理。而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唯一原因,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会对事物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内因都起决定性作用,外因的作用不会超过内因的作用。所以其他观点表述错误。

3、不久前,“水电费纳入征信”的传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社会经济活动的精细程度看,征信这种数字式指标性评价,未必能穷尽经济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疏忽、出差、留学、搬家、住院乃至因纠纷而暂停缴纳,均有可能造成水电费的拖欠,显然,这些突发状况未必就能准确体现“个人信用”。倘若将这些指标以一种窄口径列入统计,就有可能造成误伤。正因为突发情况多,作为社会服务部门,更要尽到足够的提示、通知责任,并提供充足、便捷的补救渠道。在相关准备不充分时,水电费纳入征信理应审慎推进。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选取征信指标应做到谨慎合理

B.当下水电费不宜纳入征信系统

C.服务工作的精细程度有待提高

D.征信系统与日常活动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文段指出水电费拖欠有多种突发状况,不能准确体现个人信用,将其纳入征信可能误伤,且相关准备不充分,所以当下水电费不宜纳入征信系统。

4、某品牌汽车销售商允许个人购买该品牌汽车时可分24个月付清款项,这种做法对应的信用形式是()。

A.国家信用

B.银行信用

C.间接信用

D.消费信用

【答案】:D

【解析】本题可根据不同信用形式的定义来判断该销售商做法对应的信用形式。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如发行国债等。而本题描述的是个人购买汽车时分24个月付清款项,并非国家作为主体进行的信用活动,所以不是国家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本题中是汽车销售商允许个人分期付款,并非银行作为信用活动的中介,所以不是银行信用。间接信用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发生的信贷行为,金融中介机构在其中起到桥梁作用。本题中不存在金融中介机构参与个人与汽车销售商之间的信用活动,所以不是间接信用。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本题中汽车销售商允许个人购买汽车时分24个月付清款项,是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汽车(生活消费)的信用,符合消费信用的定义。综上,答案是消费信用。

5、甲的儿子乙醉酒后将丙撞伤,甲担心乙承担刑事责任,便自己到公安机关顶包自首。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不构成犯罪

B.包庇罪

C.寻衅滋事罪

D.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各罪名的定义和构成要件,结合题干中甲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包庇罪是指明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