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手段及危害探讨 .pdf
文件大小:290.4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4.28千字
文档摘要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手段及危害探讨

作者:任凯

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24期

股票市场作为我国上市公司核心融资构成,同时股票市场的活跃及发展,为广大投资者提

供更多投资路径,股票市场秩序是否有序及各项操作是否规范,对我国经济各大领域造成严重

的影响,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主体,其财务报表质量及数据可靠可靠性,直接影响投资者实际

决策。本文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手段及原因,分析其财务报表造价危害,提出防范

财务报表造假措施。

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企业间面临竞争愈发激烈,为进一步凸显自身核心竞争力,重视经

营管理有效性,需依托企业内部各类财务报表分析,准确估测是其实际运营水平及财务状况,

判定企业发展前景。然而,由于部分上市公司为达到高层经济和政治目标,利用超出相关法律

红线之外方式对财务报表造价,致使财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国家及投资者利益,而且对不利

于我国证券公司良好发展。因此,需准确辨识财务报表造假特征,采取针对相防范措施。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手段及原因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手段

资产负债1.表作假

(1)资产进行作假

首先,现金、应收项目作假。现金作假主要体现在公司现金实际余额虚增,虚减现金余额

和现金流水作假等。市场经济以信用为主导,部分上市公司依托经济活动中复杂性,拟构部分

商业信用以此造成收入虚增;部分企业为平衡账款、转移公司资金,将资金造假矛头指向应收

款项;部分公司未及时将收回账款及时纳入公司账目内,而是建立“小金库”部;分公司自知应收

款项无法收回,但未将其及时消除,导致公司内部资金虚高。其次,存货作假。存货是公司流

动资金核心构成,由于其核算价值计量、盘点等耗损较长时间,增加审计工作有序开展,部分

公司依托该特征实施作假。譬如,随意变更现有存货实际数量,将不合格产品转化为合格产

品,虚增销售量基础上虚转成本,致使存在数量减少。部分公司为均衡存货盘点账实不符,通

常会选用直接操作存货风险。最后,虚拟资产挂账。譬如上市公司将丧失利用价值的固定资

产、超过账龄应收张狂等未及时注销,导致上市公司资产虚高。

(2)对负债进行作假

上市企业通过在应付账款上进行作假,以此降低公司整体负债率,核心目的在于少缴纳税

或不缴税。实际作假操作方式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随意将收入库的原材料,未及时入账或推迟

时间入账;②将属于主营业收入所形成的费用,计算于其他应付款项内,进一步促使公司成本

及费用无法实现透明化。

利润表作假2.

一方面,收入作假。根据以往多个实践案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操控利润,多通过虚构销

售和会计记账时间节点达成目标。上市公司采取多种措施,虚拟各类经济交易活动,以此为财

务报表“润色”,如虚构并不存在销售对象,填写虚假票据等入库单,以此提高内部销售总数

额,避免缴纳增值税。为保证企业会计处理具有规范性,以及企业会计工程管理集中性及有效

性,我国(财会[2017]22号)新收入准则中,明确故一定收入确定,由于部分上市公司为凸显

自身核心竞争力,有意将营业额虚增,与会计准则中相关规范要求相悖。另一方面,成本费用

进行作假。将原本不属于本期或虚分期均摊成本,全部计入本期账目中;随意虚增或虚减产品

生产成本,如生产人员数量增加、材料单价增加等影响成本支出,最终导致产品成本和销售成

本结转,以此实现利润可控化;操作期间费用,体现在将生产费用及期间费用界限并未具有明

晰性,开支标准提高或降低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进而对利润进行操作。

对现3.金流量表进行造假

现金流量表是直观反映企业现金流重要报表,上市公司为证明自身现流金充足,可能将资

金不断在多个账户上转移;部分企业将相关主营业务直接纳入日常开支中;亦或部分企业直接在

银行流水信息方面作假,导致现金流量表数据可靠性难以保证。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价的原因

一方面,内部原因。首先,会计出纳是造假直接执行者,为进一步展示自身“职能”,处于

整个会计领域中佼佼者,受巨大利益驱动,最终铤而走险参与造假。其次,经营管理层,为促

使更多投资者投资,为企业获取更多的资金利益,从而萌生财务造假念想,最终连同会计人员

实施。最后,内部审计是由于上市公司相关部门直接领导,进而削弱财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控制度缺乏完善等,难以发挥督查成效。另一方面,外部因素。部分区域内政府为拉动经济

活动,对管理处于粗放式,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提供助力。同时,我国财务造价获取高昂

收入,相较而言耗损成本较低,且风险较低即便出现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