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主诊医师负责制科室绩效考核办法.docx
文件大小:23.7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3.32千字
文档摘要

主诊医师负责制科室绩效考核办法

一、总则

为深化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调动主诊医师及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绩效考核办法。本办法以主诊医师负责制为核心,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医疗安全、患者满意度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二、考核对象

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各科室主诊医师及其负责的医疗团队。

三、考核周期

绩效考核以月度为考核周期,年度进行汇总评价。

四、考核指标及权重

(一)工作量指标(40%)

1.门诊工作量(10%)

-门诊人次:统计主诊医师每月的门诊接诊患者人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自动采集数据,以实际挂号就诊的患者数量为准。门诊人次越多,说明主诊医师的患者吸引力和服务范围越广。

-专家门诊工作量:对于承担专家门诊任务的主诊医师,单独统计专家门诊的就诊人次。专家门诊往往对患者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能够体现主诊医师的专业影响力。

2.住院工作量(20%)

-收治住院患者人数:主诊医师负责收治的住院患者数量,从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开始计算。收治患者人数是衡量主诊医师病房工作负荷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病床周转率:计算公式为出院患者数/平均开放病床数。该指标反映了病床的使用效率,病床周转率越高,说明医院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主诊医师团队的工作效率也越高。

-出院患者人数:统计每月主诊医师团队负责的出院患者数量,体现了主诊医师对患者治疗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产出。

3.手术工作量(10%)

-手术台数:主诊医师作为术者完成的手术数量。手术台数是衡量主诊医师手术操作能力和临床工作强度的重要指标。

-手术级别: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将手术分为不同级别。高级别手术的完成情况更能体现主诊医师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在考核中给予更高的权重。

(二)工作质量指标(30%)

1.医疗质量(15%)

-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对主诊医师团队书写的病历进行检查评分。包括病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病历是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高质量的病历对于医疗质量的评估和医疗纠纷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符合率:分为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等。诊断符合率反映了主诊医师的临床诊断水平,是衡量医疗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治疗有效率:统计经过主诊医师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的患者比例。治疗有效率直接体现了主诊医师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能力。

2.护理质量(10%)

-基础护理合格率:包括患者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等基础护理项目的执行情况。通过护理部的定期检查和评价来确定合格率。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检查护理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护理文书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体现,对于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主诊医师负责的病房内患者发生跌倒、压疮等不良事件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护理安全管理的水平,是护理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

3.感染控制质量(5%)

-医院感染发生率:统计主诊医师负责的科室或病房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比例。医院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因此是感染控制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

-消毒隔离措施执行情况:检查科室的消毒设备使用、无菌操作规范等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良好的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三)医疗安全指标(15%)

1.医疗事故发生率:统计主诊医师团队在考核周期内发生的医疗事故数量。医疗事故是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的医疗事件,一旦发生将对医院和患者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该指标在考核中具有重要权重。

2.医疗差错发生率:包括一般医疗差错和严重医疗差错。医疗差错虽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也反映了医疗过程中的不规范和不安全因素,需要加以控制。

3.医疗纠纷投诉率:统计患者及其家属对主诊医师团队的医疗服务提出的投诉数量。医疗纠纷投诉率反映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也是衡量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患者满意度指标(15%)

1.门诊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门诊患者对主诊医师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诊疗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门诊患者满意度直接影响医院的门诊流量和社会声誉。

2.住院患者满意度:对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服务、饮食等方面。住院患者满意度是衡量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患者的忠诚度和口碑具有重要意义。

五、考核方法

(一)数据收集

1.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考核所需的数据。信息科负责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门诊人次、住院患者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