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素养的形成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因此,高校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对教书育人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困境,从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几方面对专业课的思政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提升思政育人效果,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高职
高校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是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大学生进入校园,逐步融入社会,思想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课程思政作为专业课上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教育,在课堂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优秀文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其中,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对学生以后职业发展乃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也要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周晖等人[1]研究了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从教师水平、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构建,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胡艺[2]等人针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现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校思政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
食品类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营养配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文针对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困境,从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以深化食品专业的教育深度,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1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困境
1.1教师育人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思政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能力、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政建设效果[3]。随着深入学习,教师们已逐步认识到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食品专业授课时,教师也进行了思政教育的尝试。但是,专任教师往往专业知识储备量丰富,思政教学经验不足,忽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把握,授课时生硬植入思政教育,往往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没有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2课程思政内容较为零散
专业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引导。部分老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无法准确找到合适的思政元素,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机械地、碎片地穿插一些思政教育,未能形成连贯的教学思政内容,教书和育人不能很好融合。
1.3课程授课模式传统保守
由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大量优秀案例参考,很多教师依赖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师生互动交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实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思政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4育人评价机制较为模糊
准确的考核评价会对思政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目前,针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仍以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主,缺乏对学生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的评价,这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由于思政教学效果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评价教学效果,这也给教师制定考核方案带来了挑战。
2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1加强协同育人,提升师资队伍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者。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建立常态化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各项思政培训和实践研修,提高思想政治认识[5]。为了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可以与思政教师建立课程思政研讨制度,思政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提升专任教师思政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组成团队,钻研科学理论知识,定期进行思政教学能力交流,向教学团队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发挥博士教师的科研优势,针对新领域、新方向积极探索,开展思政教学方法实践、改革。学校鼓励团队教师参与各级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教、促研、促学,提升实战本领。
2.2深挖教学课程,设计思政内容
每门课程根据其授课内容,都有独特的思政元素[6]。根据课程的内容、标准,授课团队应对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设计教学思政目标,充分利用好课堂,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内容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目的。
2.2.1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
在该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食品中营养元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会进行检测仪器组装和数据处理。根据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