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香港化学博士质疑巨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组胶原竟测不到胶原!.docx
文件大小:867.56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1.76千字
文档摘要

香港化学博士质疑巨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组胶原竟测不到胶原!

2025年5月24日,香港化学博士郝宇通过“大嘴博士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检测报告在化妆品行业引发巨大争议。

检测报告显示,巨子生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子生物”,证券代码:02367)旗下单个链接热销100万+单的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产品,没有检测出“重组胶原蛋白”。对此,郝宇博士提出了三大质疑:

质疑一: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严重不足,是否涉嫌虚假标注?

郝宇团队采用国际标准的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对可复美“胶原棒”进行检测。据郝宇博士介绍,该方法极为灵敏,即使产品中仅含有十万分之一的蛋白含量,也能精准定量检测出来。此外,为防止配方中其他成分的干扰,团队还专门添加了18个氨基酸内标,用于精确校准和定位氨基酸。理论上,只要产品中添加了足量的重组胶原蛋白或其他氨基酸成分,该方法就能准确检测出来。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团队还进行了盲测和复测。

然而,结果显示:产品中与蛋白质相关的三种主要成分中,聚谷氨酸钠(0.1004%)和精氨酸(0.1579%)的含量符合“非微量添加”标准,但重组胶原蛋白的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0.1%的下限。按照中国化妆品标签规范,成分表顺序应反映含量高低,但重组胶原蛋白被标注在首位,实际含量却不足宣称标准的1/5。

这一结果意味着,产品可能涉嫌虚假标注,甚至误导消费者。

质疑二:胶原蛋白核心成分甘氨酸缺失,重组胶原是否名副其实?

在陕西首富、巨子生物董事长范代娣所著的《胶原蛋白材料》一书中明确指出,甘氨酸是胶原蛋白的关键结构成分,占比高达三分之一。然而,郝宇博士的检测报告却显示,在可复美“胶原棒”中并未检出甘氨酸。这一发现,无疑直接对巨子生物所宣称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的真实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教授在其著作《胶原蛋白材料》中明确提到:“胶原肽链中甘氨酸占氨基酸残基的1/3……任意一个甘氨酸突变都会对胶原三股螺旋结构造成破坏。”如果产品中连甘氨酸都不存在,所谓的“重组胶原蛋白”是否只是营销概念?

质疑三:217道尔顿“迷你胶原”是否偷换概念?

巨子生物在宣传中强调其“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并标注分子量为217道尔顿。然而,从生物化学角度看:单个氨基酸分子量通常在75-204道尔顿之间,217道尔顿的“胶原蛋白”最多只能由两个氨基酸组成(二肽)。真正的胶原蛋白需要稳定的三维结构,而二肽无法形成任何功能性蛋白结构。

郝宇博士质疑,将这样的短肽称为“胶原蛋白”是否属于概念误导?如果“迷你胶原”仅是两个氨基酸的简单组合,其功效宣称是否站得住脚?

郝宇博士还表示,针对“重组胶原蛋白”的检测报告,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本次检测的所有过程均有完整记录并留痕,检测结果已在多地多人处备份。郝宇博士还强调,自己目前身体健康、生活态度积极,但如果未来遭遇任何不测,相关资料将由他人代为公布,并发起法律诉讼,同时向消委会和香港联交所进行举报。

行业震动,亟待回应

目前,巨子生物尚未对郝宇博士的检测报告作出公开回应。但这一事件已引发广泛讨论:

1、技术真实性存疑:如果重组胶原蛋白含量极低甚至缺失,巨子生物的核心技术是否经得起推敲?

2、监管合规问题:产品备案时是否如实申报成分?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或“偷工减料”?

3、消费者权益:高价购买的“胶原蛋白”产品,是否只是“概念添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巨子生物曾因被质疑产品含有EGF(表皮生长因子)而陷入舆论风波,但随后巨子生物官方及西安药监局均发布声明予以澄清。

此外,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及其公司,先后炮轰过“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详见文章《内卷加剧,华熙生物炮轰“重组胶原蛋白”概念》)。

随着舆论发酵,市场期待市值821亿港元的巨子生物及范代娣教授给出科学、透明的解释。同时,监管部门是否会介入调查,也将成为关注焦点。

注1:文章主要内容来自《巨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组胶原竟然测不到胶原!》。

注2: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和天猫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