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关于落实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建立情况及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2024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要求,坚决整治“吃空饷”问题,维护学校正常的人事和财经管理秩序,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中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及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清理学校存在的“吃空饷”问题,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管理,规范人事和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防范“吃空饷”问题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学校人事管理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整治范围
本校全体在职教职工,包括在编在岗、在编不在岗等各类人员。
工作原则
1.全面清查原则:对学校所有教职工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清查,确保不漏一人。
2.实事求是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调查和处理“吃空饷”问题,不隐瞒、不包庇。
3.依法依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开展整治工作,确保整治工作合法合规。
4.标本兼治原则:既要解决当前存在的“吃空饷”问题,又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防治“吃空饷”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资料整理等日常工作。
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1.规范人员录用程序: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录用标准和程序。在招聘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环节,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员进入学校工作。对新录用人员的档案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其身份、学历、工作经历等信息真实准确。
2.加强人员考勤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考勤制度,明确考勤方式、请假审批流程和考勤结果应用。要求教职工每天按时签到签退,因事、因病请假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学校定期对考勤情况进行统计和公示,对无故旷工、迟到早退等违反考勤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规范人员流动管理:加强对教职工调动、借调、挂职锻炼等人员流动情况的管理。严格执行人员流动审批程序,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出具正式的调动、借调文件或挂职锻炼通知,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对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或逾期不归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强化财务管理监督
1.严格工资发放审核:建立工资发放审核机制,财务部门在发放工资前,要对教职工的人员信息、考勤情况、岗位变动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工资发放对象准确、金额无误。对存在疑问的人员,要及时与人事部门沟通核实,经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发放。
2.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对学校的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虚报冒领、挪用截留等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推进财务信息公开: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公开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接受教职工和社会的监督。通过学校网站、公告栏等渠道,定期公布学校的经费预算、决算、工资发放等信息,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监督举报机制
1.设立举报渠道:通过学校网站、公告栏等方式,公布举报电话、邮箱和信箱,方便教职工和社会公众对“吃空饷”问题进行举报。同时,明确专人负责受理举报信息,对举报内容进行登记、核实和处理。
2.保护举报人权益: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依法保护举报人权益。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3.及时处理举报线索:对收到的举报线索,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经查实存在“吃空饷”问题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
加强宣传教育
1.组织专题学习:组织教职工学习国家和地方有关防治“吃空饷”问题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提高教职工对“吃空饷”问题危害性的认识,增强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对教职工进行警示教育,使教职工深刻认识到“吃空饷”问题的严重性和法律后果,自觉抵制“吃空饷”行为。
专项整治工作安排
动员部署阶段([具体时间区间1])
1.召开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2.组织教职工学习防治“吃空饷”问题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明确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3.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
自查自纠阶段([具体时间区间2])
1.各部门、各年级组组织本部门、本年级教职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照“吃空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
2.教职工本人要如实填写《教职工自查自纠情况登记表》,对自己是否存在“吃空饷”问题进行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