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语流音变
学习一种语言,如果只是能把每个音素或音位的音发得准确是不行的。因为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中,如果只是一个音素、一个音节地发音,会使人听起来像在念字,而不是在说话。我们即兴说话或播读稿件时,并不是孤立地发出一个个音节,而是连续发出一串串音节,形成语流,用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和内容。内容导读
学习目标1.掌握“啊”的变调规律。2.掌握普通话中轻声的发音规律,掌握一些常见轻声词在语流中的准确读音。3.掌握儿化音的发音规律。学习重点1.轻声的发音规律。2.儿化音的发音规律。3.“啊”的音变。学习难点“啊”的音变。目标点击
第一节轻声
轻声简述一、普通话里每一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可是有的音节在一定的场合里会失去原调,变成一种既短又轻的调子,这种音变现象叫作轻声。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语言的美是一种流动之中的动态美。
轻声的发音二、一般声调的发音体现在音高上,而轻声的发音主要体现在音长和音强上。轻声发音的特点是用力很小,音强较弱,音长较短。发轻声时,要注意把轻声前的音节的音强、音长发到位,后一个轻声音节就可以发得既短又轻。
二(1)阴平(55)+轻声:轻声读半低调2度。(2)阳平(35)+轻声:轻声读中调3度。(3)上声(214)+轻声:轻声读半高调4度。(4)去声(51)+轻声:轻声读低调1度。轻声的发音
轻声词三、(1)词语中的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常读轻声。(2)句末的语气助词读轻声(3)后缀“子”“头”和表示复数的“们”读轻声。(4)叠音名词和叠音动词的后一音节读轻声。普通话中常读轻声的情况有以下八种:
轻声词三、(5)词语末表示方位的名词读轻声。(6)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趋向动词读轻声。(7)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趋向动词读轻声。(8)口语中,有些双音节词语由于习惯要求读轻声。
(1)区别词性(2)辨别词义四、轻声的作用
第二节儿化
儿化的概念一、韵母er在普通话中除了可以自成音节以外,还常常用在其他音节后面,使得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了卷舌色彩,这种韵母的音变现象称为儿化,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作儿化韵。
儿化韵的发音规律二、儿化韵发音时有一个卷舌的动作,即舌尖向硬腭卷起,并且要与前面音节的韵母有机地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但有些韵母韵尾的发音状态和卷舌的动作相冲突,这时韵母会因为卷舌动作而改变其原来的发音。
儿化韵的发音规律二、(1)以ɑ、o、e、ê、u收尾的韵母,直接卷舌。(2)以i、n收尾的韵母要丢掉韵尾,在主要元音上加卷舌动作(3)韵母为i、ü的,儿化时在主要元音i、ü后加er。(4)韵母为in、ün的,儿化时丢掉韵尾n,再在主要元音上加er。
儿化韵的发音规律二、(5)韵母为-i(前)或-i(后)的,韵母变作er,即-i(前、后)→er。(6)韵尾为ng(ing除外)的,丢掉韵尾,主要元音鼻化并卷舌,即ɑng→ɑr。(7)韵母为ing的,丢掉韵尾,加er并使e鼻化,即ing→ier。
儿化的作用三、1.区别词义一些词儿化后具有比喻义,或词义会缩小、转移。2.区别词性一些词儿化后可以改变词性。3.在口语中,儿化可以区分同音词在口语中,一些词儿化后可以区分同音词。
儿化的作用三、(1)一些词儿化后可表示细、小、轻、短等性质和形状(2)一些词儿化后可表示喜爱、亲近的感情色彩(3)一些词儿化后可表示温和的态度(4)一些词儿化后表示轻蔑、鄙视等感情色彩4.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
第三节“啊”的音变
叹词“啊”的音变规律一、叹词“啊”一般独立成句或在其后附其他的语气词,往往出现在中心句前,其音变规律如表6-1所示。
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二、“啊”用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由于受它前面音节最末一个音素的影响,常常产生种种语音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书面上,有写成“呀”“哇”“哪”的,也有写成“啊”的。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如表6-2所示。
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二、
第四节词的轻重音格式
中-重式一、普通话中,双音节词语一般都念中-重式。这类词的数量占大多数。念这类词时,前一个音节不要念得过重、过长,要注意第一个音节是上声或去声的音变,第二个音节为上声的调值(214)必须念全。
重-中式二、重-中式的词在普通话里占有一定数量。这类词常为原来念轻声而后来不念,或者是轻声词中可读轻声可不读轻声的双音节词。念读这类词时,第一个音节较第二个音节稍长、重。
重-轻式三、重-轻式的词就是双音节的轻声词。念这类词时,应遵守轻声的音变规律。
中-轻-重式四、中-轻-重式是三音节词最主要的念读方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