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她从诗歌
领悟到了生命的哲学,寻找到一种柔韧的生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叶嘉莹
先进事迹学习心得范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叶嘉莹先进事迹1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学启蒙。日本侵华战争爆
发后,北平沦陷。父亲因为工作原因南下,杳无音讯。失去了父亲的联系和经济来
源,叶嘉莹和母亲相依为命,四处避难、艰难度日。她17岁时,母亲突发重病,死
在求医回家的路上。
叶嘉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强忍着悲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她数十天闭门不
出,写下“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幸运的
是,在伯父的资助下,叶嘉莹能够继续学习,如愿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
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毕业后,因才华出众,叶嘉莹同时被三所学聘为国文教师。在此期间,她认识了
后来的丈夫赵东荪,虽然心底毫无波澜,但看对方为自己来回奔波丢了工作,于心
不忍。于是,1948年,叶嘉莹放弃了北平的工作,跟赵东荪去往南京结婚。刚到南
京不久,局势便出现动荡。24岁的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在彰化女当教师,
并生下大女儿。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台湾,丈夫含冤入狱,不久后她和女儿也被囚禁起来。等到释
放时,发现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俩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忍受着各种
闲言碎语。叶嘉莹曾写下五言律诗《转蓬》,来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一边在私立女教书,一边抚养女儿,有时不得不把女儿带到课堂上去。整
整三年,叶嘉莹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轻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狱了,性情却变得暴戾,时不时对着叶嘉莹拳打脚踢。同时一家人
的生计重担,也全部压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为独立撑起家庭的“女强人”,为了
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
为了挣钱,她同时在台北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三所学校任教。课业繁重,很
快她就染上了气喘,胸口时常隐隐作痛。那是叶嘉莹一生最昏暗的时刻,在极端
痛苦,她多次想到自杀。
但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骨子里的坚韧内核,叶嘉莹最终还是超脱了那份痛苦,
从诗词找到寄托。无论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负,一站上讲台,叶嘉莹就
变得神采飞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叶嘉莹先进事迹2
1954年,叶嘉莹迎来了人生的新的转机。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到台湾大学教诗词
曲,做专职教授,得以重回她最爱的古典诗词世界。她把对古诗词的那种挚爱,沁
透在每一堂课,很快有了名气,被多民学府聘为兼职教授,并被邀请到海外讲
课。
刚到北美,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养育,还有八十多岁
的老父需要供养,加上丈夫多病不能工作,全家的日用开支全靠她一个人。她不得
不硬着头皮四处求职。几经辗转,最终留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刚接受邀请讲授国古典诗词的她,还不会英语,面对北美的学生,她必须尽快学
会用英语讲课。就这样,已经人到年的她,白天要上课教学,回家要操持家务,
还要遭受待业在家的丈夫的谩骂与呵斥。
她只有在家人熟睡之后才能自学英文,每天要查英语单词到凌晨两三点钟。经过无
数个不眠之夜的刻苦学习和辛勤钻研,叶嘉莹已经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讲述国文学
了,西方学生也都听得很入迷。
通过钻研,她发现了把西方理论和国传统文学解释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诗词研究
的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叶嘉莹先进事迹3
不久后,丈夫离世,她精神上的石头随之瓦解。女儿毕业、结婚,她肩上的重担也
随之减轻。当时她想:“我一辈子辛勤劳苦,到晚年,我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我
想我将来可以乐享余年。”
1976年,命运给了52岁的叶嘉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
成长的大女儿,在外出旅游时出了车祸,与女婿同时罹难。料理完女儿、女婿的
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每一句都是对女儿最透彻的思
念。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
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年逾半百,痛失爱女,叶嘉莹悲痛欲绝。但
是经此一难,叶嘉莹突然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
求和理想。”
1978年,听闻国恢复高考,她请愿回国教书。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走出
来,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
下一代”。
她曾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