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助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光德镇5所农村小学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高校教师对农村英语教学帮扶的实践与思考。调研显示,该地既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学资源不足、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家庭支持缺乏等共性问题,也存在英语成绩四年级后严重断层两极分化等个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建帮扶团队、搭建教研交流平台、引入自然拼读法、开展线上课后辅导、举办夏令营“1+X”活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英语教育;高校帮扶
0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提出“乡村振兴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1]。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教育地位愈发重要。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更是影响农村地区整体教育水平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大埔县光德镇地处广东东北部角粤湘赣交界,多山地,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匮乏,当地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农村英语教育,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又是高校教师责任所在。对此地的研究,将对提升该地英语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2],带领“三下乡”大学生支教[3-4]等方面为农村英语教育提供支持。
本研究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实地参与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光德镇乡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并针对问题从师资、课程、教法、三下乡等方面考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光德镇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也为其他高校帮扶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光德镇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
本调研始于2022年,覆盖光德镇5所农村小学。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实地参与等方法。调研显示,5所学校都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英语师资薄弱、家庭支持不足、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
1.1教学资源方面
三所学校教室有安装多媒体,但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中低年级学生往往没有机会使用多媒体教室。此外,学校缺少英语图书资料,学生能接触到的英语资源几乎只有英文课本。
1.2学校师资方面
两所小学无专任英语教师,仅靠镇中心小学派遣英语教师每周半天走教。3所学校英语教师均是年轻女教师,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因婚姻问题,都没有长期留在村小的计划。低年级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英语教育背景和培训,难以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准确地传授英语知识。由于师资不足,跨学科上课任务繁重,无太多有效时间备课。且多名教师意识到自己语音语调不够标准,害怕误导学生,上课不说英文,教学多用中文及录音教学生单词和课文。有教师在访谈中提到,学校会不定期组织去中心小学听示范课,但是示范课中类似的拓展资源不知如何找,对示范课中运用的教学手段也无法真正用在自己的课堂里。
1.3学生家长方面
90%以上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调研中全部家长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及希望孩子学好英文,但只有不足5%的家长有辅导过孩子学习英文,不足1%的家长有能力辅导孩子英文。
1.4英语学业表现
三年级学生英语课上课积极、互动性好、成绩都比较优异。但是,四年级第一学期末尾,开始出现学生积极性不够、互动性差,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学起来吃力、英语成绩开始下滑。至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学生的英语表现开始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个班级只有不足10个学生英语保持高水平,其他学生开始出现怠惰、提不起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下降的现象并在五、六年级一直维持较低英语水平,表现在终结性测试平均分从三年级90分开始逐年下降,到六年级时,平均分仅60分。根据进一步访谈得知,大部分孩子到四年级开始提不起兴趣、学习怠惰不是因为不想学好英语,而是因为单词不会读、记不住,导致学习难度越来越大,到最后只能被迫放弃。
但是,英语水平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稳步上升的学生中,要么是家长陪伴在家,每日督促学习,要么是有高年级哥姐课后辅导。这说明课后辅导对农村孩子英语学习水平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而两所无英语教师的小学,据现场测试,三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只勉强认识26个字母,但对26个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一概不知,更别提单词拼读。六年级即将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学生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及一些非常简单的词汇比如apple,pen,dog等,再难一些的比如shoe,clothes,summer,April等都无法识别,且不会拼读。
2高校教师助力农村小学英语发展的实践
针对调研情况,我们组建了由高校一线英语教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