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一代英雄豪迈情——由曹操《观沧海》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docx
文件大小:1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1.52千字
文档摘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军北征三郡乌桓,八月大败乌桓,九月自柳城班师凯旋。这次出征彻底扫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部中国。在归途中经过碣石,曹操登临山顶,观望大海,心潮澎湃,豪气进发,赋出这首《观沧海》诗。诗篇开头,如叙家常般平和地交待出“东临碣石”的具体地点,为“以观沧海”确立了特定的视角,使读者不难知晓他所观望的沧海是渤海北戴河一带的浩瀚海面。这两句为全诗的景物描绘,做了必要的铺垫。

接下的“水何澹澹”四句,便直接进入了对大海的描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望无际水波荡漾的海面和远处挺拔耸立的山岛;接着出现的是海边附近浓密成荫的林木和繁茂如茵的百草。诗人的视野何等开阔,一下子便将大海的种种景物尽收眼底。他仿佛是位杰出画家,寥寥几笔就将那宽广无垠的大海全景勾勒了出来。画幅上有形态各异的“水”、“山”、“树木”、“百草”,它们高低错落,远近相间,层次分明,充满立体感。海水在荡漾,山岛在耸立,它们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海边的树木是丛生的,百草是丰茂的,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

“秋风”二句,又把读者带到另一番景色中去。忽然萧瑟的秋风咆哮怒吼而来,水波荡漾的海面上,立时卷起层层的惊涛骇浪排空而至。原本平和安详的大海,瞬息间风浪大作,似乎将有惊天动地的事情要接踵出现。这里的景物与前面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一种波澜起伏跌宕跃动之势。上述的海景描绘,还都是实景的真实写照。

“日月”四句,诗人又将读者引领到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神奇瑰丽的境界。遥望那浩森碧绿的海水与那无际蔚兰的天空,紧相衔接,水天一色,诗人感觉天宇中光辉灿烂运行不息的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大海的胸膛中冉冉升起的,那熠熠闪烁的星斗银河,也是由大海的怀抱里飞腾出来的。大海呵,他宽广壮阔包容了整个宇宙,包容着日月星辰和人间一切。此刻诗人笔下的大海已不只是客观的物象本身,而是已经染上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融进了他面对大海所产生的激情和种种的感悟。因此,诗人的笔触是一改前面的写实而变为浪漫夸张,虚实相生了。最后“幸甚”二句,是为诗篇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旨无关,《步出夏门行》中的其他篇章也都以此做结。综观全篇,句句都是紧紧环绕大海的景物展开描写的,因此可以说《观沧海》是一首写景诗。有关景物的描写,自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来,已是屡见不鲜。但是那些诗作中的景物描绘只是做为比兴,或为环境的渲染,或为感情的衬托。全篇集中写景的景物诗,曹操的《观沧海》堪称首创。而且诗人笔下的海景又是多彩多姿,仪态万千的,其笔法变换,情思跌宕,构成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本诗又是一首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寄情于景的作品。同样面对广阔无垠的大海,所激起的思想感情,所讴歌赞美的精神,却是因人而异的。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当年望洋兴叹的是:“大海”为“自由的原素”,“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表达出诗人在沙俄统治下期盼自由的热望。曹操《观沧海》赞美的则是海洋的博大壮阔,“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这正是作者博大襟怀的写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诗正是如此,诗人笔下的大海,既是客体的自然景物,又是主体的一段情志。正如钟惺所评:“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古诗归》)篇中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彼此不隔。所以说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篇抒情诗。诗篇通过对大海景色的形象描绘,表达出了一个政治家豪迈雄壮的英雄气概,这才是全诗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