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孙悟空原型解读.docx
文件大小:12.7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1.31千字
文档摘要

最早成文的孙猴子是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形象是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我认为孙猴子的形象直接来自于大唐西域记玄奘收的第一个徒弟石磐陀。

其一他姓石,而巫支祁也好哈努曼也好,和石猴的石并无干系,唯一的联系就是这位昭武石姓。西域胡人往往无姓氏,来到中原,遂以故乡为姓,比如安禄山就以安息帝国的安为姓。这个石磐陀当是以石国的石为姓,石国就是西域记里的赭时国,西临叶河,役属突厥。玄奘就是看中了他的胡人身份可以为向导。脑洞大开的作者把石国的石化作了石头的石,所以有了石头里崩出个美猴王。

其二他的性格、事迹和孙猴子刚当徒弟时很相似,各种不服,只不过石磐陀更狠,因为怕偷渡出关时被大唐官兵逮住,晚上几次想把和尚一刀宰了,终于没下去手,自己逃跑了。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应该很熟悉西域记里这些情节。

其三,取经故事起于市井说书人,这个群体其实文化程度很低,很难想象唐宋一个稍微认识字的人会去街头说书。他们脑洞灵感的来源往往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民间的口头传说,以及,宗教图画。此时表现唐僧取经的图画应该很常见,而这些画里紧随唐僧左右的正是胡人模样的石磐陀。

而从残唐开始,回鹘、西夏相继崛起,西域丝路逐渐断绝。渐渐平民百姓很少能见到活的西域胡人了。最后,在一代代不明真相的画师、说书人的脑洞下,石磐陀的胡人形象就被重新塑造成了猴精。

悟空的名字应该有另一个来源,就是释悟空。此人俗名车奉朝,是玄奘之后的取经人,最重要事迹是迎回了佛牙舍利。

另外,中国第一个摩顶受戒的僧侣是曹魏朱士行,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人,事迹是取回了大品般若经。猜猜他法名叫啥?叫八戒。

另另外,朱士行是第一个取经僧人,却不是第一个取经人。东汉明帝时曾遣使十二人至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佛像和两个西域僧人。猜猜四十二章经是咋运回来的?白马驼经。

所以玄奘是取经人,悟空、八戒也是取经人,白龙马是取经马,脑洞大开的作者这是要凑一桌麻将啊,但白龙马没有手打不了麻将,所以硬凑了一个沙和尚。

据说沙和尚原型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到的有天晚上在流沙里迷路了,半死不活的时候梦到了深沙神指路。西游记作者一看,得,跟着一起走吧。

据据说,猪八戒的原型是藏传佛教里的摩利支天,特色是骑在猪上,或者自己的脸就是猪脸。而西游记里说高老庄就在乌斯藏境内。

综上,孙行者的猴子形象来源于胡人石磐陀,形象很可能在残唐北宋在民间就出现了,在诗话里化身白衣秀士猴行者,至元代大量高素质读书人沦落市井,此时猴行者的猴子形象被确定成文。悟空这个名字来源于明百回本作者的”凑齐全部流弊取经人强迫症“。

至于巫支祁、哈努曼等,则可能是西游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脑洞越开越大,出现的分支版本。

至于闹天宫的故事,别忘了天宫不是只有猴子能闹,南游记里华光天王学习猴王大闹三界,比猴子动静大多了,哪吒专业闹海,这些套路都差不多,闹只是闹,不是反,都没有明确的纲领,只是率性而为,最后不了了之,这很可能反应了中国文人的某种集体矛盾心态:即不满自己在体制内混的不好的现状,又不愿意反对体制,君君臣臣的经是好的,只是被小人当道念坏了,所以我才混的不如意,只能来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