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0
PAGE10
PAGE11
PAGE11
《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教案
课时分配表
章序
课程内容
课时
备注
1
数据分析基础
4
2
数据分析思路与可视化
4
3
数据分析常用方法
6
4
店铺信息管理
4
5
店铺运营情况分析
4
6
客户情况分析与评估
4
7
商品销售情况统计与分析
6
8
商品采购成本分析与控制
4
9
商品库存数据管理与分析
4
10
畅销商品统计与分析
4
11
竞争对手与行业状况分析
4
合计
48
课题
项目三数据分析常用方法
课时
6课时(270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对比和对标的含义;
理解分类的含义及方法;
理解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及其联系与区别;
了解回归分析及其步骤;
理解结构的含义及其分析方法;
了解不同企业职能部门的数据分析要点。
技能目标: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
能结合企业职能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素质目标:
锻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对比和对标的含义;理解分类的含义及方法;理解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及其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结合企业职能部门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新课预热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定位、内容安排、考核要求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简述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强调其使用的情景和功能的差异性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
任务一
对比分析法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知
一、什么是对比
为了得到结论,人们通常会查看两个数据的差异,而数据的差异是通过对比来发现的。
在使用对比方法时,首先必须要有两个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状态;
其次,必须要有一个对比的指标或标准。在参与对比的两个事物(或状态)中,一个是对比的主体,另一个是对比的客体。而对比的指标或标准也称为对比的度量。
二、对比的指标
在对第一层级的变量进行对比之后,还可以形成综合的变量。
第一层级的变量即直接描述事物的变量,如数量、长度、宽度、高度等。
将这些变量加工之后得到的变量称为二级变量,如增长率、人均产值等。
所谓指标,是指各种评价标准经过加权综合之后得到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评价体系。
三、对标分析
对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与自己比,与别人比。
(1)与自己比。与自己比是指采用同样的指标与自己的历史或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
(2)与别人比。与别人比包括与竞争对手比、与本行业比、与上下游行业比、与更优秀的跨行业企业比、与潜在的替代者或进入者比等。
在选择了对标对象之后,还需要明确对标的维度。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标。
(1)规模指标。
企业的规模代表着一种实力、在市场中的话语权、用户的信任程度,以及政府、社会等资源的倾斜力度。
(2)速度指标。
速度指标代表了一家企业的综合活力及未来发展潜力。
企业的现有规模基数和发展速度决定了其未来的规模。
(3)效率指标。
效率指标是指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如果投入的是时间,则称为时间效率,分母是时间。
(4)效益指标。
效益指标是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5)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是将上述几个指标进行综合加工后所形成的指标,也可以看成是为了衡量某种特定指标而通过加权关系或特定算法所得到的指标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
课堂小结
【教师】简要总结本章的要点
【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
任务二
分类分析法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传授新知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知。
一、什么是分类
分类是由“分”和“类”组成的,其本质就是将事物分开,归到不同的类别中并分别识别,从而获得对事物的重新认知。
在分类时必须要有标准,也就是分类的维度或看问题的视角。
分类一定要有维度,分类的标准就是其维度。
一个分类维度称为单维度,两个分类维度称为矩阵,三个分类维度就形成了魔方。
将事物按照一定的配比关系组合在一起称为“结构”,将事物拆解开称为“解构”。
二、维度分类法
建议在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时,这些维度相互之间是不相关的。
随后介绍的所有分类方法都可以算是维度分类法,但此处的维度分类法更加强调平行的维度标准。
三、属性分类法
属性分类法是指从事物的属性出发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事物的属性可以有很多种,包括颜色、硬度、温度、高度、强度、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四、流程分类法
流程分类法是按照事物的流程进行分类的方法。
五、层级分类法
层级分类法是按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