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治知识宣教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高危风险因素
01
疾病基础认知
03
预防控制策略
04
识别与急救处理
05
康复护理规范
06
宣教实施路径
疾病基础认知
01
脑卒中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卒中定义
血管阻塞
发病机制
血管破裂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流突然中断或血管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血管、血液动力学、神经等多个因素,主要包括血管阻塞和血管破裂两种类型。
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后果。
由于血管壁脆弱、高血压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
常见类型与典型症状
常见类型为脑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缺血性脑卒中
常见类型为脑出血,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出血性脑卒中
又称TIA,症状短暂、可逆,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01
02
04
03
蛛网膜下腔出血
流行病学现状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预防措施
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康复与治疗
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少残疾。
危害程度
脑卒中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流行病学现状与危害
01
02
03
04
高危风险因素
02
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脆弱,易形成脑卒中。
高血压
糖尿病可使血管壁变性,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高血糖
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高血脂
可控危险因素(三高等)
不可控危险因素(年龄/遗传)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脑卒中风险相应增加。
01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脑卒中病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
02
高危人群筛查标准
血压监测
长期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需定期监测血压。
01
血糖检测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进行血糖筛查。
02
血脂检查
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需定期检查血脂水平。
03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超声可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情况,评估脑血管风险。
04
预防控制策略
03
生活方式干预要点
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
控制体重
规律运动
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和鱼类的摄入。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管理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糖尿病管理
血脂异常患者要遵循低脂饮食和使用降脂药物,定期检查血脂水平。
血脂异常管理
慢性病规范管理原则
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
血压检查
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评估血脂异常。
血脂检查
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或前期糖耐量异常。
血糖检查
01
03
02
定期医学检查项目
有助于发现心脏病变,如房颤等,对预防脑卒中很重要。
心电图检查
04
识别与急救处理
04
FAST快速识别法
观察患者脸部是否出现不对称或口角歪斜的情况。
Face(脸)
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是否出现无力或麻木现象。
迅速判断症状出现的时间,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Arm(手臂)
让患者说话,观察其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是否出现口齿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情况。
Speech(语言)
01
02
04
03
Time(时间)
黄金救治时间窗说明
救治时间窗
脑卒中发生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可挽救缺血性脑组织,减少神经功能障碍。
01
静脉溶栓
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是目前恢复血流的主要措施之一。
02
机械取栓
对于大血管闭塞所致脑卒中,可考虑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可适当延长。
03
院前急救操作禁忌
避免头部震动,以免加重病情。
禁止摇晃患者
不要给患者随意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以免影响病情。
避免随意用药
以免导致呛咳、误吸,甚至窒息。
勿强行喂水或食物
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保持呼吸通畅
康复护理规范
05
功能恢复阶段划分
早期康复阶段
主要针对患者卧床期的康复,重点是通过体位摆放、被动运动等方法,预防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开展床上的康复训练。
中期康复阶段
后期康复阶段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加大康复训练强度,包括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等,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主要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