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疾病诊疗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16
目录
CATALOGUE
02
临床检查手段
03
药物治疗策略
04
手术治疗方案
05
前沿技术进展
06
患者管理规范
01
疾病基础认知
01
疾病基础认知
PART
主要眼底疾病分类
6px
6px
6px
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等。
视网膜血管病
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
视网膜脱离
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裂孔、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黄斑病变
01
03
02
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视神经病变
04
常见病因与病理机制
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缺血、渗出和新生血管形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黄斑区视网膜细胞退化,导致视力逐渐下降。
血栓形成或血管炎症等原因导致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常由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牵拉等因素引起。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脱离
发病率高
眼底疾病是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危害严重
眼底疾病常常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失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可预防和治疗
部分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可以通过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
02
临床检查手段
PART
眼底镜与OCT技术应用
眼底镜检查
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三面镜检查等,观察眼底病变部位、范围、形态等。
OCT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无创、高分辨率,显示眼底组织结构和细微病变,如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
眼底血管造影
利用荧光素钠作为造影剂,动态观察眼底血管形态、血流速度和血管壁渗漏等。
荧光素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了解患者过敏史,进行荧光素过敏试验,准备造影剂、眼底照相机等。
造影前准备
注射荧光素钠,观察并拍摄眼底血管动态图像,注意造影剂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造影过程
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过敏等不良反应,分析造影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造影后处理
电生理检测临床意义
视网膜电图
电生理检测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
视觉诱发电位
记录视网膜电活动,反映视网膜功能状态,用于诊断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记录视觉刺激引起的神经电位变化,评估视神经和视觉通路功能,用于诊断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
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如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03
药物治疗策略
PART
湿性黄斑变性
抗VEGF药物能减轻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减少黄斑水肿,改善视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
抗VEGF药物可减轻视网膜水肿和渗出,促进出血吸收,改善视力。
抗VEGF药物能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减轻黄斑区水肿和渗出,提高视力。
抗VEGF药物适应证
糖皮质激素使用原则
减轻炎症
糖皮质激素能减轻眼内炎症反应,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
01
抑制免疫反应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眼内免疫反应,减少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
02
用药时机和剂量
糖皮质激素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03
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
预防感染
在眼部手术前或术后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预防感染的发生。
抗感染治疗
联合用药
对于眼内炎等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感染。
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可增加抗菌谱,提高治疗效果,但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1
2
3
04
手术治疗方案
PART
激光光凝技术分类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包括局部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等。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激光光凝治疗可消除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促进出血吸收。
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激光光凝治疗可封闭CNV,减少渗出和出血。
激光光凝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
玻璃体切除手术指征
视网膜脱离
眼内异物取出
玻璃体积血
眼前段重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适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当玻璃体腔内积血量较大、长时间不吸收或合并视网膜脱离时,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眼内异物特别是磁性异物或位于视网膜前方的非磁性异物,需通过玻璃体切除手术取出。
如角膜、巩膜、虹膜等眼前段组织严重损伤或病变,需行眼前段重建手术时,常需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
人工晶体植入适应证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的眼部疾病,当晶状体严重混浊且影响视力时,需行白内障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以提高视力。
白内障
对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