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医学科普汇报人:文小库2025-05-12
目录CONTENTS01疾病概述02病因与危险因素03临床表现04诊断方法05治疗策略06预防与管理
01疾病概述
子宫腺肌病定义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发病机制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子宫内膜损伤、高雌激素刺激等因素有关。病理学特征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特征是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和间质,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基本定义与发病机制
高发人群与发病率年龄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但也可见于年轻未生育的女性。01妊娠与分娩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高危因素。02发病率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但整体发病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03
子宫腺肌病可导致患者生育能力下降,影响自然受孕。生育能力下降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子宫腺肌病患者怀孕后流产、早产的风险增加,可能与宫腔环境异常、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流产风险增加子宫腺肌病患者怀孕后产科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产科并发症
02病因与危险因素
雌激素水平过高子宫腺肌病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雌激素可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增生,导致子宫腺肌病。孕激素水平异常孕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向子宫肌层生长,导致子宫腺肌病。泌乳素水平升高泌乳素水平升高可刺激子宫内膜细胞增生,进而引起子宫腺肌病。激素水平异常关联
人工流产剖宫产子宫手术史人工流产可损伤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细胞侵入子宫肌层,诱发子宫腺肌病。剖宫产手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增加子宫腺肌病的风险。其他子宫手术如刮宫、子宫肌瘤切除术等,也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细胞侵入子宫肌层,诱发子宫腺肌病。宫腔操作诱发机制010203
家族聚集性子宫腺肌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与子宫腺肌病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个体对雌孕激素敏感性增加,从而增加患病风险。遗传易感性研究
03临床表现
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是痛经,患者常常在月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部,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痛经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通常较多,经期延长,这可能导致贫血和其他并发症。经量增多典型症状(痛经/经量增多)
子宫增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通常比正常大小要大,且质地较硬,有压痛感。病程进展子宫腺肌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的症状可能逐渐加重,但也有可能突然加剧。体征与病程进展
030201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常常同时发生,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病理机制不同。不孕症子宫腺肌病可能导致不孕,可能与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常等因素有关。贫血由于经量增多,子宫腺肌病患者容易出现贫血,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常见并发症说明
04诊断方法
痛经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以及痛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病史采集要点01月经失调了解患者月经是否规律,有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02生育史详细询问患者的怀孕、分娩和流产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不孕或反复流产等问题。03手术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手术史,以及术后恢复情况。04
超声表现子宫腺肌病在超声下通常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的小低回声区或强回声光点。MRI表现MRI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腺肌病的病灶,表现为子宫肌层内片状或团块状的高信号影,边界不清,T2WI上信号稍低。影像鉴别需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等进行鉴别,通过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020301超声与MRI影像特征
排除其他妇科疾病首先需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常见妇科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鉴别诊断流程实验室检查可进行CA125等肿瘤标志物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综合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以确定是否为子宫腺肌病。
05治疗策略
药物保守治疗方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孕激素类药物口服避孕药达那唑、孕三烯酮等其他药物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卵巢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减少子宫内膜的增生和腺肌病的病灶。可抑制排卵,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子宫内膜萎缩,减轻腺肌病的症状。可使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蜕膜化,从而抑制腺肌病的病灶。也可通过抑制卵巢功能,达到治疗腺肌病的目的。
ABCD病灶局限当腺肌病病灶较为局限时,可进行病灶切除术。病灶切除术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当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疼痛或病灶继续增大时,需考虑病灶切除术。保留生育功能对于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病灶切除术是首选。术后复发对于术后复发的腺肌病患者,也可考虑再次进行病灶切除术。用高强度超声波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