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制度
一、患者基本信息收集与评估
1.病历资料收集
-手术科室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全面收集病历资料。详细阅读门诊病历、检查报告等,了解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疾病、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例如,对于一位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要了解其是否有胆囊炎发作的频率、程度,是否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及是否对某些药物过敏。
-认真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防止因信息错误导致手术安排失误。
2.身体状况评估
-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比如,若患者体温超过38℃,可能存在感染情况,需要推迟手术并查找感染源。
-进行心肺功能评估,了解患者的呼吸情况、心率、心律等。可通过听诊、心电图等检查来辅助评估。对于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储备,判断是否能够耐受手术。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要评估其肺功能分级,以确定手术风险。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身高、血清蛋白水平等。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术后的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要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如给予高蛋白饮食或静脉营养支持。
3.心理状态评估
-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应激源,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士要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过程、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例如,对于一位即将进行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护士可以向她介绍手术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的案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术前检查安排与管理
1.常规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预防术中出血。例如,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等。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X线检查可用于了解胸部、骨骼等情况;CT和MRI对于肿瘤的诊断、定位以及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对于拟行脑部手术的患者,CT和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心电图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排查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更全面地了解心脏情况。
2.特殊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例如,对于肺部手术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对于消化道手术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对于怀疑有传染病的患者,要进行相关的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如果患者患有传染病,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检查结果的审核与反馈
-护士要及时收集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并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异常检查结果,要及时报告医生。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调整手术方案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果检查结果存在疑问或不完整,护士要协助患者重新进行检查或补充相关检查项目。例如,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但患者无明显感染症状,可能需要复查血常规以排除检验误差。
三、术前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要讲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症状区别,以及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的原理和目的。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方式进行疾病知识教育。
2.手术相关知识教育
-详细介绍手术的名称、方式、时间、麻醉方式等。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大致过程,让患者有心理准备。例如,对于剖宫产手术患者,要告知其手术是在腹部切开进入子宫取出胎儿,麻醉方式一般为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讲解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如手术前禁食、禁水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8-12小时,禁水4-6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告知患者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并发症,如疼痛、恶心、呕吐等,并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