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针灸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docx
文件大小:30.88 K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7.6千字
文档摘要

针灸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答案:C。《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系统地整理了以前的针灸学成就。《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有丰富针灸理论但不是最早的针灸专著;《难经》主要以问答形式探讨医学理论;《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所著,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但晚于《针灸甲乙经》。

2.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答案:A。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这是针灸经络部分的基础知识点。

3.下列哪项不属于腧穴的近治作用()

A.睛明治疗眼病

B.中脘治疗胃痛

C.内关治疗心悸

D.颊车治疗面瘫

答案:C。近治作用是指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睛明在眼部,可治眼病;中脘在胃脘部,可治胃痛;颊车在面颊部,可治面瘫。而内关治疗心悸主要体现的是远治作用,内关位于前臂内侧,通过经络联系治疗心系病症。

4.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答案:C。提捏进针法适用于针刺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等。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5.下列哪组穴位不宜用针刺治疗()

A.乳中、神阙

B.哑门、风府

C.中脘、天枢

D.膻中、列缺

答案:A。乳中穴禁针,神阙穴一般不针,多采用艾灸等方法。哑门、风府针刺时需掌握好角度和深度;中脘、天枢、膻中、列缺均可进行针刺治疗。

6.下列特定穴中,主要治疗急症的是()

A.原穴

B.络穴

C.郄穴

D.下合穴

答案:C。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病症。

7.治疗实证耳鸣、耳聋,应选用以下哪组腧穴为主()

A.合谷、神门、翳风、风池

B.翳风、听会、侠溪、中渚

C.太溪、照海、听宫、肾俞

D.足三里、三阴交、翳风、耳门

答案:B。治疗实证耳鸣、耳聋,当以局部穴位(翳风、听会)和远端循经取穴(侠溪、中渚)为主。侠溪为足少阳胆经荥穴,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可清泻肝胆之火,通络开窍。合谷、神门、风池等穴位对于耳鸣、耳聋治疗针对性不强;太溪、照海、肾俞等多用于治疗虚证耳鸣、耳聋;足三里、三阴交主要用于调理脾胃等,对实证耳鸣、耳聋不是主要选穴。

8.下列穴位中,不属于足阳明胃经的是()

A.足三里

B.三阴交

C.天枢

D.梁丘

答案:B。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足三里、天枢、梁丘均为足阳明胃经穴位。

9.三棱针点刺法常取的腧穴是()

A.十宣、井穴

B.曲泽、委中

C.肺俞、胃俞

D.膻中、中脘

答案:A。三棱针点刺法多用于急救和治疗热证、实证、瘀血证等,常取十宣、井穴等,这些穴位位于手指或足趾末端,可开窍泄热、醒脑苏厥。曲泽、委中常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法;肺俞、胃俞一般不用三棱针点刺;膻中、中脘也较少采用三棱针点刺。

10.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久溃不敛

答案:A。隔姜灸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性呕吐、腹痛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疮疡初起等;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等。哮喘可根据证型选择不同的艾灸方法,但隔姜灸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11.八会穴中的筋会是()

A.阳陵泉

B.太渊

C.绝骨

D.章门

答案:A。阳陵泉为八会穴中的筋会。太渊为脉会;绝骨为髓会;章门为脏会。

12.治疗小儿惊风,宜首选()

A.百会

B.印堂

C.水沟

D.十宣

答案:D。十宣位于手指末端,具有醒脑开窍、泄热的作用,是治疗小儿惊风的首选穴位之一。百会可升阳举陷、醒脑安神;印堂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水沟主要用于急救,开窍醒神,但在治疗小儿惊风时,十宣更为常用。

13.下列哪项不是艾灸的作用()

A.温经散寒

B.清热凉血

C.消瘀散结

D.防病保健

答案:B。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其温热之性可使气血运行通畅,消散瘀血;通过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但艾灸为温热刺激,一般不用于清热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