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针灸学测试题+答案.docx
文件大小:31.7 K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8.64千字
文档摘要

针灸学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答案:C。《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系统地整理了当时的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虽也包含丰富针灸内容,但不是最早的针灸专著;《难经》主要是对《内经》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所著,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但晚于《针灸甲乙经》。

2.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多在什么部位交接()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四肢末端

答案:D。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3.下列哪项不属于腧穴的远治作用()

A.合谷治疗头痛

B.足三里治疗腹痛

C.三阴交治疗失眠

D.睛明治疗眼病

答案:D。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合谷位于手部,可治疗头面部的头痛;足三里位于下肢,可治疗腹部的腹痛;三阴交位于小腿,可治疗失眠等全身病症。而睛明位于眼部,治疗眼病主要体现的是腧穴的近治作用。

4.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答案:C。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用押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5.下列哪组穴位不宜用刺血拔罐法()

A.肺俞、大椎

B.曲泽、委中

C.肾俞、命门

D.太阳、印堂

答案:C。刺血拔罐法适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等。肺俞、大椎可用于治疗肺热等证;曲泽、委中常用于治疗中暑、急性吐泻等实证;太阳、印堂可用于治疗头痛等实证。而肾俞、命门多为补益穴位,一般不采用刺血拔罐法。

6.足三阴经从开始部位至内踝上8寸段的分布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C.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答案:B。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7.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走向是()

A.从胸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答案:B。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循行走向是从手走头。

8.下列哪项不是足三里穴的主治病证()

A.癫狂

B.乳痈

C.虚劳诸证

D.热病

答案:D。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等作用。可治疗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等外科疾患以及虚劳诸证。但一般不用于治疗热病。

9.治疗胎位不正最常用的腧穴是()

A.隐白

B.至阴

C.太冲

D.昆仑

答案:B。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是治疗胎位不正的常用穴位,一般采用艾灸至阴穴的方法矫正胎位。隐白主要用于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症;太冲可治疗头痛、眩晕等肝阳上亢病证;昆仑主要用于治疗后头痛、项强等。

10.下列哪项不是神门穴的主治病证()

A.心痛、心烦

B.健忘、失眠

C.高血压

D.吐血、衄血

答案:D。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可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忡等心主神志的病证,以及健忘、失眠等。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等。而吐血、衄血一般不是神门穴的主治范围。

11.八会穴中,筋会是()

A.阳陵泉

B.太渊

C.绝骨

D.章门

答案:A。阳陵泉是八会穴中的筋会,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太渊是脉会;绝骨是髓会;章门是脏会。

12.下列哪项不属于特定穴()

A.五输穴

B.阿是穴

C.八会穴

D.交会穴

答案:B。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方法命名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不属于特定穴。

13.治疗急性胃痛应首选()

A.足三里

B.中脘

C.梁丘

D.胃俞

答案:C。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所以治疗急性胃痛应首选梁丘。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下合穴,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