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针灸模拟练习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23.67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3.01千字
文档摘要

针灸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答案:C。解析:《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系统地整理了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针灸理论的重要源头,但不是专著;《难经》主要以问答形式探讨医学理论;《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所著,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经验;《足臂十一脉灸经》是早期记载经脉的文献,但并非针灸学专著。

2.手三阴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A.从胸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从腹走胸

答案:A。解析: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下列哪项不属于腧穴的远治作用()

A.足三里治疗腹痛

B.合谷治疗头痛

C.内关治疗心悸

D.睛明治疗目疾

E.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

答案:D。解析: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足三里位于下肢,可治疗腹部病症;合谷位于手部,能治疗头部病症;内关位于上肢,可治疗心系病症;三阴交位于下肢,能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等病症。而睛明位于眼部,治疗目疾属于近治作用。

4.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答案:C。解析: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用押手拇、食二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套管进针法多用于小儿和惧针者。

5.下列哪种病症禁用灸法()

A.风寒感冒

B.风寒咳嗽

C.阴虚发热

D.虚寒胃痛

E.风寒湿痹

答案:C。解析:灸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消肿散结等作用,适用于虚寒性病症。风寒感冒、风寒咳嗽、虚寒胃痛、风寒湿痹等多为寒证或寒湿证,可用灸法。而阴虚发热者,体内阴液亏虚,阳气相对偏亢,灸法温热助阳,会加重阴虚阳亢的症状,故禁用。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奇经八脉的是()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答案:ABCDE。解析: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下列关于毫针行针手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A.提插补泻中,重插轻提为补法

B.捻转补泻中,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法

C.提插补泻中,重提轻插为泻法

D.捻转补泻中,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法

E.平补平泻是提插、捻转的用力相等,幅度适中

答案:ACDE。解析:提插补泻中,重插轻提(即插针时用力重、速度快,提针时用力轻、速度慢)为补法,重提轻插为泻法;捻转补泻中,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为补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为泻法;平补平泻是提插、捻转的用力相等,幅度适中。

3.拔罐的作用有()

A.通经活络

B.行气活血

C.消肿止痛

D.祛风散寒

E.清热泻火

答案:ABCD。解析:拔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主要是通过罐内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一般来说,拔罐没有清热泻火的直接作用。

4.以下属于特定穴的是()

A.五输穴

B.原穴

C.络穴

D.郄穴

E.八会穴

答案:ABCDE。解析: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

5.针灸治疗原则包括()

A.补虚泻实

B.清热温寒

C.治病求本

D.三因制宜

E.调和阴阳

答案:ABCD。解析:针灸治疗原则包括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的目的,而非治疗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腧穴的分类及其特点。

答: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奇穴:是指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这类腧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其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多在病变附近,也可在距离病变较远的部位。

2.简述针刺补泻的方法。

答:针刺补泻方法主要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这里主要介绍单式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