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针灸科考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31 K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8.21千字
文档摘要

针灸科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是()

A.脏象学说

B.经络学说

C.阴阳学说

D.五行学说

E.气血学说

答案:B

解析: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灸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脏象学说主要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哲学基础,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气血学说强调气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都不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

2.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B.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答案:B

解析: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规律才和上肢一致。

3.下列哪项不属于腧穴的远治作用()

A.大椎治疗感冒

B.足三里治疗腹痛

C.合谷治疗目疾

D.三阴交治疗痛经

E.委中治疗腰痛

答案:A

解析:腧穴的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可治疗腹部病症;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可治疗头面五官等远隔部位病症;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可治疗妇科等病症;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腰背部病症。而大椎治疗感冒主要体现的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大椎位于项背部,可调节人体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来治疗感冒。

4.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

A.指切进针法

B.挟持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舒张进针法

E.套管进针法

答案:C

解析: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用左手拇、食二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上端刺入。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套管进针法是借助套管进针的一种方法,在临床中使用相对较少。

5.下列哪组穴位不适宜用埋针法()

A.耳廓部穴位

B.背部穴位

C.四肢部穴位

D.腕部穴位

E.踝部穴位

答案:B

解析: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于穴位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需作较长时间刺激的穴位,多应用于耳穴及四肢、腕、踝等部位的穴位。背部穴位由于肌肉丰厚,活动度较大,且不易固定皮内针,同时患者在睡眠等活动时容易压迫到埋针,所以一般不适宜用埋针法。

6.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

A.未溃疮疡

B.呕吐

C.泄泻

D.风寒湿痹

E.腹痛

答案:A

解析:隔姜灸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腹痛、风寒湿痹等病症。而未溃疮疡一般不宜用隔姜灸,因为艾灸的温热刺激可能会使疮疡局部的热毒更盛,导致病情加重。

7.治疗中风闭证,除选太冲、劳宫外还应加用()

A.水沟、十二井、丰隆

B.水沟、足三里、气海

C.下关、颊车、合谷

D.中冲、太冲、丰隆

E.丰隆、涌泉、大椎

答案:A

解析:中风闭证的治疗原则是醒脑开窍、启闭固脱。水沟为督脉穴位,可醒脑开窍;十二井穴可调整阴阳经气的逆乱,为急救要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可化痰通络。太冲可平肝息风,劳宫可清心泄热。足三里、气海多用于治疗中风脱证;下关、颊车、合谷多用于治疗面瘫等面部病症;中冲虽然也可开窍,但不如十二井穴全面;涌泉多用于滋阴益肾,大椎主要用于清热等,均不是治疗中风闭证的主要配穴。

8.治疗小儿惊风,宜首选()

A.印堂

B.百会

C.四神聪

D.十宣

E.神庭

答案:D

解析:小儿惊风多因热极生风或痰热蒙蔽清窍所致。十宣位于手指尖端,为经外奇穴,具有清热开窍、醒神苏厥的作用,是治疗小儿惊风的首选穴位。印堂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百会可升阳举陷、醒脑开窍,但在治疗小儿惊风方面不如十宣直接;四神聪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神庭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头部病症。

9.治疗咳嗽肝火灼肺证,应首选()

A.肝俞、鱼际、侠溪、阴陵泉

B.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

C.中府、丰隆、肺俞、太渊

D.列缺、合谷、行间、章门

E.肝俞、肺俞、太渊、章门

答案:B

解析:咳嗽肝火灼肺证的治疗原则是清肝泻火、润肺止咳。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可调理肺气;尺泽为肺经合穴,能泻肺经实热;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可清泄肝胆之火;太冲为肝经原穴,能疏肝理气、清肝泻火。肝俞主要用于调理肝脏;鱼际主要用于清肺热;阴陵泉主要用于利湿;中府为肺之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