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普通心理学(第2版)课件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ppt
文件大小:266.5 K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6
总字数:约2.73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第三节注意概述第四节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第一节意识的一般概述一、意识与无意识(一)什么是意识(二)意识与脑 (三)意识的功能*(一)什么是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是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意识可以界定为三个不同水平: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中间水平,对个体所觉知的事物的一个反映;高级水平,对个体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如边交谈边织毛衣。对刺激的无意识。在活动中,对自身行为实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有时没有被觉察到,如“视而不见”现象。盲视。有一类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如脑损伤病人,可以区分处于视野黑点中的不同刺激。(二)意识与脑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辨别出意识的一般状态。当我们醒着并且相当清醒的时候,EEG轨迹很不规律,波幅适中;但是如果我们正在做白日梦或者心情很放松,EEG的轨迹就会呈现有规律的节奏,叫做α节律,波幅较高。人们在一个特定的时候知觉到的东西要依赖于不同的脑区才能被激活。大脑皮层将感觉、情绪以及记忆的信息综合起来才可能会产生意识内容。(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对你所察觉和和你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意识的选择功能。意识让个体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考虑不同的方案。(计划与执行功能)二、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是身体周期性的波动,是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生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自然变化。所有的生命都受到日—夜这种自然节律的影响。个体的身体受生物节律周期所调节:个体的唤醒水平、新陈代谢、心率、体温和激素活动的变化依照的是个体内部的时钟节奏。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一)睡眠意识状态中,与清醒时意识状态相对应的是睡眠(sleep)。1、睡眠需求睡眠的好处:(1)恢复(2)适应(3)发展(4)记忆2、睡眠剥夺3、睡眠阶段阶段1(浅睡阶段)→阶段2(睡眠锭、K结)→阶段3(睡眠锭、Δ波)→阶段4(深度睡眠、Δ波)→阶段5(快速眼动睡眠REMS、异相睡眠paradoxicalsleep)阶段1-4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S75%—80%4、睡眠障碍:是指个人无法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睡眠失眠、睡眠窒息、睡行症、梦呓、夜惊、梦魇、嗜睡症(二)梦梦(dream)是睡眠期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象活动。睡眠期中的快速眼动现象是做梦的标志。心理学家对梦的功能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个:(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过程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这些冲动或愿望主要是人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这些活动是为了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二、催眠(一)什么是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也可能是一种注意和知觉状态的改变,被催眠的个体很容易被暗示。被催眠和睡眠的状态非常类似(×)(二)催眠理论1、意识分离理论希尔加德提出,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分裂状态,是一个把意识分裂成独立的组成部分的过程。2、社会认知的观点催眠是社会影响(“社会”的部分)与被催眠者的能力、信念和期望(“认知”的部分)相互作用产生的。(三)催眠的作用1、能否使人产生超人的力量?2、是否能增强记忆?3、是否能消除记忆?4、能否止痛?5、能否使人返童?6、能否使感觉改变?催眠在诱导放松、控制疼痛和进行心理治疗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三、冥想、白日梦与幻想(一)冥想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良好的状态。(二)白日梦和幻想白日梦和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通常表现为漫无目的的遐想。白日梦程度严重,就成了幻想。四、药物与意识(一)依赖与成瘾精神促动药物(psychoactivedrugs)是通过暂时改变对现实的意识觉知来影响心理过程